人大代表联络室的实践意义

时间:2012-06-28 14:58   来源:文汇报

  要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离不开在党领导下,发挥各方包括人大代表的作用。创新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和工作方式,建立社区(街道)人大代表联络室,是广大选民的需求,也是代表们的期盼,能够提高代表工作效能,也有利于提升社会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在各方面工作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履行职责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越来越强。呼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待,代表们如今除了在出席人代会期间认真履职,还积极参加闭会期间的各项活动。不过,有时一些群众遇到问题、有意见建议想找人大代表反映,却难找联系途径;而不少人大代表为履职想了解积累些基层的第一手资料,也缺乏畅通的渠道。上海和全国各地人大在推进代表工作的过程中都注意到了这一情况,于是着手探索在社区(街道)设立人大代表联络室。

  上海市委在2009年底召开的市人大工作会议上提出,“完善代表履职保障,进一步推进和规范社区(街道)设立代表联络服务机构,从实际出发充实力量,为代表执行职务提供服务保障。”市人大常委会根据这一要求,去年4月召开了推进和规范社区(街道)设立人大代表联络服务机构会议,并制定下发了实施意见。至去年6月底,全市有街道建制的15个区的99个社区(街道)已“全覆盖”,挂牌设立了人大代表联络室。昨天,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人大代表联络室一年来实践的交流会,笔者参与其中,有三点感悟。

  有利于提升社会建设组织化制度化水平

  这一实践,提升了社会建设的组织化、制度化水平。相比经济建设,我们的社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滞后。因此,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建设已充实为“四位一体”建设,增加了社会建设。但对于以社区为主的社会建设,我们目前经验不足,办法不多。社区的一大特点是行为主体多元、各类组织多样,比较复杂,管理和服务都不那么容易。我们比较熟悉上对下的管理,不熟悉公共服务;比较熟悉行政资源的配置,不熟悉各种利益主体间横向的互动互惠;社会治理从“管制型”向“善治型”转变,需要探索许多新课题。

  要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离不开在党领导下,发挥各方包括人大代表的作用。创新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和工作方式,建立社区(街道)人大代表联络室,是广大选民的需求,也是代表们的期盼,能够提高代表工作效能,也有利于提升社会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切实发展

  这一实践,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切实发展,而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基层民主主要包括人民群众选举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施行。保障和运用好这些权利,需要选民与人大代表沟通互动。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依照宪法和法律法规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是人大依法履行各项职能的重要基础,而代表履职的支撑力量来自广大选民。人大代表联络室正是选民与代表沟通互动的平台。中共虹口区委在交流会上“三个‘千方百计’”的体会,体现了这项制度设计的宗旨,即“千方百计促进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提高履职能力;千方百计促进人大代表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沟通;千方百计推动代表联络室不断深化职能,发挥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的作用”。市人大代表刘兴宗将代表联络室的一个作用表述为“建议处理地”,他举例说,当有居民反映房屋渗水,代表联络室立即为之奔走,协调房管办、业委会、物业公司赴现场处置,各尽其职一起妥善解决了问题,赢得居民好评。

  我们正处在社会各种矛盾的高发期,基层矛盾更多些。及早发现矛盾的苗子,及时找出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中的疏漏,提醒并督促改进,将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化解在基层,有利于社会稳定。实践证明,人大代表的作用发挥越充分,党的执政基础越稳固。通过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公共管理,人大代表们实实在在推进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