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5年一度的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将在各地陆续展开。与往届相比,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人数明显增多,此次县乡人大代表直选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日前,复旦大学召开了一次学术会议专门研讨这一现象。从该会议的纪要中我们可以看到,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先后有103人宣布将参选。从地域分布上看,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了西北和边远的一些省份,已经有21个省市自治区出现自荐参选人。其中广东的人数最大,其次是北京和浙江。
自荐参选县乡人大代表,并不是新事物。此次的自荐参选除了人数较往届多,还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宣布参选的时间十分集中。自荐者中超过90人是在5月25日到6月8日这段时间公布参选意愿的。6月初全国人大法工委负责人在中央电视台就自荐参选现象表态以后,宣布参选的人数明显减少。
另一个特征是互联网的应用。微博,成为此次自荐参选的主要平台。事实上,这种“毛遂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行为毕竟与惯常的组织方式不同,传统媒体也鲜有报道,所以上述统计数据主要是从网络上采集的,公众也主要是从网络获悉其参选意愿和主张的。
从他们陆续发布的一些参选信息来看,立足社区办实事、办小事是其主流的参选主张。北京的一位参选人说要为所在社区的居民解决物业、交通等方面的麻烦事,比如生活用水、用电的保障;增设停车位;垃圾清运等实际困难。
社区,是公共生活的一种基本组织形态。社区里的事是琐事,但只要涉及公共利益,处置不当、不及时,也可能酿成大祸。这大概是社区治理越来越为政府重视的原因。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以社区为基础直接推选人大代表,不失为一个善治的良策。政治的本意,就是安排公共生活。大家的事大家办,有商有量,民意能够被充分代表,公众可以直接监督,这与人大代表制度设置的初衷是一致的。
我们以往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在城市里主要是以“工作单位”为基础展开的。这种安排,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下有其合理性。但在社会急剧变迁、社会流动频繁的今天,却不无弊端。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工作单位推选出的代表与社区实际生活可能是脱节的。以工作单位为中心的“惯例”,在事实上已经影响到人大代表制度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人大代表设置的目的,也是要动员公众广泛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公众的政治参与越充分,政府了解的民意越充分,就更有利于消除隐患、长治久安。自荐参选人为获得选票,必定更重视宣传自己的参选意愿和主张,这在客观上会起到唤醒沉睡的选票,扩大公众参与的作用。自荐参选人大代表,不离人大制度设置的初衷。因势利导,促其发挥积极作用,不是不可以为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