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巧合式招聘”。网帖《武汉公路处特权招聘领导子女,布衣子女路在何方》日前被疯转,网帖质疑武汉市公路管理处“拼爹录用,黑心录取”,称“录用的7人中,领导干部子女就有5人”。对此,武汉市公路管理处人事教育科科长承认录用的7人中确有4人是公路处领导子女,另有1人是下面一个交通局副局长之女。他解释说,内部子女参加考试很正常,他们的成绩也都名列所报岗位第一。
这回,我们没有听到明确的“纯属巧合”一说,但相关负责人的解释,也差不多是这意思——5个干部子女,成绩都是第一名。如果不是“巧合”,那只能说明领导干部的子女大多是高智商,远非平民百姓子弟所能及。此前常见的干部选拔履历上,官二代十六七岁就大学毕业,被网民们戏称为“神童”,也就是这个意思。
“巧合”一词,描述的是一种小概率情形,它的反义词可以是“刻意”、“必然”、“注定”。但鉴于机关单位招聘,“巧合”的事情过多,这个词的意思,正呈现反方向发展趋势。在不到一个月里,我们通过新闻媒介至少听说了三起“巧合招聘”事件:5月25日,湖南岳阳市屈原管理区选干部,5人中有4人系官员家属,区委书记解释说,“纯属巧合”;5月11日,湖北利川市人社局4月份招聘的两名工作人员均为该局干部子女,面对质疑,市人社局回应称是一种“巧合”……
不同的机关单位,给出了完全一样的解释,不知道这种现象,是否也“纯属巧合”呢?当然,它看起来更像是一种“不谋而合”,或者说一种“潜规则”。就像许多机关单位都善于运用“临时工”一样,那不是巧合,而是刻意安排。
说起来,“巧合”一词被运用得实在是妙,尤其是“巧”字,你可理解为“技巧”,也可以说成是“巧妙”。某些权力者,在涉及“萝卜招聘”、“世袭招聘”问题上,真可谓用足了技巧。某些职位根据干部子弟的特点与专长,量身定做,是一种技巧;向干部子弟透露招考试题,让他们考个第一名,也是一种技巧;当干部子弟录取率过高时,用“纯属巧合”来解释,也是一种技巧。于是,“巧”,便促成了“合”。
对于这些“手法雷同、纯粹巧合”的事儿,舆论监督的作用已越来越小,因为某些机关单位善于创新,善于换马甲,当然也善于运用技巧。媒体已疲于应对,而负有监管责任的上级有关部门,看起来也没什么高招,否则,类似“世袭招聘”的事儿就不会屡屡上演了。有些事件即使受到了处理,充其量也不过是“通报批评”、“纠正错误”了事。我想,假如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在某件事情上是利益共同体,那么“巧合”,就纯属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