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朱庄村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居然准备拆小学建厂房,而100多名孩子则被安置到村委会办公楼上课。目前,由于媒体的报道,上级领导对拆迁紧急叫停,孩子们有望回到过去的校舍继续上课。对此,有必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在某些基层官员(及村干部)心中的政绩天平上,厂房的分量会远远超过校舍?导致他们倾斜政绩观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此事起因据称是沭阳县正在实施一项“2158工程”,即“自2011年11月1日至2013年10月30日,全县各乡镇要利用2年时间新建3层以上标准化厂房1000万平方米以上,新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个以上,新增工业税收8亿元以上的战略性目标任务”。说白了,建厂房是沭阳县招商引资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其根本目的还是“8亿元以上”的新增工业税收。
要理解为什么沭阳县会出台这项举措并不难。江苏省省内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距较大,在苏南已经转入优化发展的阶段之后,苏北仍然面临如何加快发展的任务。因此,苏南因为优化发展、产业转型而要求转出的一些制造业加工企业,自然就成为苏北希望能承接的重点招商引资对象。然而,渴求苏南这些要转出企业的可不止苏北地区,皖东的滁州等地市同样虎视眈眈。而过去几年皖东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做得甚至比苏北更好,苏北的焦急心情可想而知。显然,所谓“2158工程”,本质上不过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为承接产业转移而竞争的产物。
“地区竞争”曾经被许多经济学家评价为中国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其背后的逻辑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财政分权政策,各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财税收入很大一部分能够留给地方,加上地方官员晋升越来越取决于任期内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各级地方领导有充分的动力来努力改善当地企业的经营环境,譬如改善基础设施、帮助企业获得贷款等。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告诉人们,地区竞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呈现出更复杂的图景。由于目前对下级政府经济分权的同时继续由上级政府掌握人事任免权,因此,很多基层官员更看重的是短期的经济发展成绩。受这种政绩观的影响,一些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和行为方式就受到某种扭曲,它们更愿意把钱花在能够带来短期经济成效的用途上,如近年来一些地方不惜廉价出让工业用地、对新引进的企业给予各类财政补贴等。而对于基础教育、环保、基础性研究,甚至部分公用设施和城市文化建设等需要长期才能见效的支出则明显缺乏热情。要拆学校建厂房,不过是这一内在扭曲的一个表象而已。
那么,如何端正这一倾斜的政绩观呢?上级政府应改变考核方式,化单一的经济发展指标为一系列指标,从而引导基层政府更加关心教育、环保与文化发展等。而更迫切的还在于,今后基层官员的眼睛要学会凝视民众,真正把当地居民的切身需求和长远利益放在心中。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要让民众对官员的任免拥有更大的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