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   时政

文化的政治思考

2012年03月13日 08:25:00  来源:人民网
字号:    

  “把文化生活纳入民生范畴。”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切身感受。“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是大国崛起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闫冰竹委员的建言倡议。两会上,代表委员从国计民生的角度、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把脉中国文化,建言文化强国的“路线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是代表委员的共同呼声,也是亿万人民的热切祈盼。简陋出租屋里回荡的《春天里》,从田埂唱到春晚舞台的“大衣哥”,显示了文化的群众基础,也表达着百姓的文化诉求;偏远农村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城市文化场馆的“公益回归”,丰富着公共文化的内容,也凸显了阵地建设的紧迫;电影票降价,音乐厅、话剧场提高低价票比例,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反映了文化建设的“民生指向”,表明了文化强国的“民生本质”。文化是民生,政府工作报告对文化权益的关切,特别是“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承诺,显现着政府保障民生需求、消除“文化鸿沟”的决心。

  实现文化强国,离不开国家文化精神的支撑。“只有全民拥有高素质的文明、高品质的文化,才能成为文化强国。”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的呼吁,有着深切的现实针对性。文化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后花园”,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在价值多元、观念多样的今天,文化如何抚慰焦虑的心情?在社会转型、道德滑坡的当下,文化如何涵养13亿中国人民的心灵?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交汇交锋中,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捍卫文化国家主权?放眼世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背后都有国家文化安全失守的因素。前车之鉴提醒我们,文化强起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才不会贫血,信仰才不会坍塌。

  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经济能量”,更需“文化能力”。正像代表委员强调的那样,“文化实力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经济实力则必须有文化实力的支撑才能长盛不衰。”今天,世界经济遭遇“寒流”、陷入低迷,中国经济正在稳增长、调结构,亟须增加中国经济的文化含量,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增强“中国创造”的力量;而中国文化也需借经济的“航空母舰”出海,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魅力”,输出“中国价值”,强壮“中国国力”,使文化这一“软实力”,成为中国经济的“硬支撑”。

  对于走在现代化征程、迈向民族复兴的中国来说,文化既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既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又决定中国在国际版图中的地位和分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且体现着一个政党的执政自觉,一个国家的政治追求。

  一个民族,只有当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两会代表委员的思考启示我们,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从而抵达文化强国。(唐宋)

[责任编辑:樊玉娇]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