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食品安全问题冲击民族信用底线

时间:2011-06-02 14:11   来源:广州日报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重典治乱”,食品安全问题还是不时出现。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一次性发泡餐盒仍然违规生产,这些用废旧塑料作原料、甚至可能添加了致癌物荧光增白剂的“黑餐盒”流向了珠三角各地。更令人诧异的是,非法生产者胆大包天,监管部门前脚刚走,黑心店主就撕掉封条,马不停蹄开工。

  这样的事实,实在让公众难以接受,是该责怪监管部门的处罚力度不够严厉?还是该痛骂非法生产者的商业道德缺失?食品安全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最基础的秩序,可谓底线中的底线,倘若连人们的食品安全都不能保证,其他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可令人揪心的是,这个底线却面临失守的危险。在食品安全底线失守的背后,暴露的则是民族信用之忧。

  弄虚作假、唯利是图的奸商或许只是个别,然而,整个社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食品安全问题,一定程度上表明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问题食品显示的恐怕不只是食品安全网上漏洞多多,也显示整个社会的信用出了问题:国人抢购境外奶粉的无奈,折射了消费者对内地奶企的不够信任,进而可以延伸到对现有食品安全监管效力的不够信任。

  市场经济本质就是信用经济,连最基本的安全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又何谈信用?没有了信用,又何来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放眼食品安全做得好的国家和地区,一旦某个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并被查实,其社会信誉就彻底失去,这样的企业很难再获得银行贷款、政策支持等一系列优惠,很难再有机会在本行业中继续生存发展。而且,针对问题企业的惩罚力度之大也超出想象。与我们对食品违法企业的处罚通常设定一个限额(如最高罚款10万元)相比,他们的处罚并不定额,而是根据销售额多少,其震慑作用自是不可相提并论。

  当然,食品企业可以辩解说,缺乏诚信的何止是食品领域,放眼其他行业,信用度也并不见得有多高!此话固然不错,但须知,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前提,这种损害非常“致命”,形同“制毒、贩毒”。底线倘若失守,结果便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性溃败。

  如何坚守食品安全这个最基础的社会底线?要求食品从业者每年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强调企业自律、诚信经营,当然很有必要。但维护食品安全,不能只委诸业者的良心发现及道德血液,更多时候要靠先进的科技鉴定真假,并通过监管体系的层层把关机制,堵住安全漏洞。

  因而,执法主体首先要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不能让底线率先从监管这里突破。客观地说,当前内地共有30多万家食品企业,尤其以中小企业居多,再加上流动性强等特点,管好食品安全确实有难度。但再难也要迎难而上,毕竟政府部门本身就有带头树立诚信的责任。

  有了执法主体的底线坚守,再制订严格的标准和密不可透的安全网,逼迫食品企业必须坚守安全底线,否则就面临着被市场淘汰、被消费者“下架”的危险,如此我们才能找回食品安全感。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