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日前公布了对17家央企的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曝光了假发票、高福利等问题。涉及的中钢集团、中粮集团、中国海油等作出回应,称违规问题已整改,超发福利将收回,对相关领导进行处理。(5月25日《新京报》)
国资委迅速表态,企业快速整改。对此次17家央企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企业,反应都很及时,动作也很快捷。
现在的问题是,无论是国资委还是企业的回应,似乎都缺少了些什么。因为,面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从主管部门到企业,给予公众的回答,都回避了最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确保以后不再重犯。加强监督也好,认真整改也罢,如果不能确保以后不再出现类似问题,一切都将是空谈。
这显然不是央企所特有的现象。从这些年来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所有被审出问题的部门和企业,无不采取了相同的表态方法——整改。但是,当新的一轮审计开始时,这些问题又会毫无改变地出现在公众的面前。整而不改,已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对待财政财务审计最常规的手段。而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部门和企业敢于面对舆论和公众,作出以后不再发生类似问题的表态和承诺。
也许有人会说,在目前的情况下,要让部门和企业承诺不再重犯,难度很大。尤其是央企,管理的范围那么广、跨度那么大,一点不出问题,很难做到。
也许,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因为,从发现问题起,无论是监督方还是被审方,都选择了宽恕、宽容或自我安慰、自我容忍的方式,这就等于告诉所有的部门和单位,出了问题不要紧,只要整改就行。至于以后会不会再犯,到了新一轮审计再说。如此,所谓的审计,还如何能够引起部门和企业的重视呢?相反,如果要求被审计单位作出公开承诺,用单位负责人的政治前途做保证,谁还敢顶风作案呢?
正因为没有采取“零容忍”,才直接导致屡查屡犯、屡见不鲜。就此次17家央企审出的问题来看,可以说没有一个问题是新面孔,更有一些问题是17家企业在以前年度审计中多次出现过的,也进行过整改。那么今天,再采取简单整改的方式,谁能保证以后不再重犯呢?如果以后继续出现类似的问题,那审计还有什么意义和效果呢?所谓的每年为国家挽回多少多少经济损失,又有多高的含金量呢?
希望此次这些央企在高调整改的同时,更要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确保以后不再发生类似问题。至少,应当问题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严重。(谭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