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问责风暴,审计风暴独木难支

时间:2010-07-05 13:52   来源:法制日报

  国家审计署不久前公布了中央部门执行预算的违规、违法问题。而通过对近十年来审计报告的分析比较,这些问题在过去十年的审计报告中同样存在。自2003年6月25日,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首次点名违规中央部门、掀起“审计风暴”以来,某些中央部委徘徊于屡犯屡审、屡审屡犯的怪圈不能自拔。有专家认为,屡审屡犯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没有一个行政首长因为预算问题而受到问责或法律制裁,导致有些部委漠然置之(7月1日《中国新闻周刊》)。

  你审计你的,我滥用我的——在中央部门的“违规热情”面前,公众对于“审计风暴”的“关注热情”早已淡了下来。公众之所以关注“审计风暴”,无非是期待“审计风暴”能带来“问责风暴”和“廉政风暴”;既然“审计风暴”只是一个光打雷不下雨的“空风暴”,再为“审计风暴”喝彩叫好也只能是纯属自作多情。事实上,预算违规的屡犯屡审、屡审屡犯,在证明着预算违规成本之小的同时,对机关单位而言还近乎一种怂恿暗示,审计的逆效应尽显。

  众所周知,政府部门花费的每一分钱都是来自纳税人;滥用预算行为的本质意义,其实就是背弃纳税人的意愿和社会契约的原则。可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哪怕一个官员因为滥用预算而丢官的先例存在。恰恰相反,审来审去问题非但未能解决,反而似乎还愈发严重,以至于滥用预算已然成为一种官场惯例——滥用再正常不过。

  当乌纱帽从来不为“审计风暴”而掉,则预算违规必然不会为“审计风暴”而止。这么多年来,“审计风暴”既是开始又是结束,除了证明审计的无力与问责的虚无之外,其实已经不再具有更多的意义。花钱原本是国家最大的问题,滥用预算原本是最敏感的丑闻,然而却从来没有官员因为滥用预算而被严厉问责,这实在让人不能理解。

  对于滥用预算的行为,公众其实是异常愤怒的;问题是,除了抱怨与质疑之外,他们的不满无从表达为具有杀伤力的问责行动。那么,谁该代替公众来表达他们对预算违规年年如是的强烈不满,给公众一个交代呢?最应该承担这个角色的,当然是人大及其常委会。正如审议预算报告理应是每年两会最核心的议题,监督预算执行与追究预算滥用,也理应是人大机构闭会期间最重要的职责。预算违规意味着纳税人的钱财被滥用,作为财政预算监督者的人大机构,理当有所作为。

  放眼世界,在很多的国家,滥用预算都是一桩极为敏感的政治丑闻,动辄会有高官为此引咎辞职,甚至锒铛入狱;而在我国,滥用预算非但不是腐败丑闻反而还是官场惯例,非但不会有官员为此丢官反而漠然置之变本加厉,实在是亟待改变的不正常现象。让滥用预算从惯例回归丑闻,首先需要启动强大的问责机制,让乌纱帽为“审计风暴”而掉;否则,滥用预算的官员“果然个个还在”,则滥用预算必然不会激发出哪怕一丁点儿的丑闻意识。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