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元”还是“680元”?国家统计局网站上两组相差悬殊的居住价格数据近日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在11日的发布会上,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表示本月18日将公布居住价格的详细数据(中国新闻社5月11日)。
我注意到,至此统计局已经是4次释疑111元居住支出这个统计数据。日前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核算中对居民消费支出的统计结果,每月住房支出仅为111元,排在衣食住行末位。面对公众质疑,国家统计局先后有过4次释疑。第一次解释:4日晚统计局网站刊文称:人均住房月支出111元不含购房款;第二次解释,10日统计局网站刊文称:去年全国人均月居住支出超680元;第三次解释:10日统计局网站再刊文称:统计局官员纠正人均居住支出680元说法称数据被夸大,随后,该文作者国家统计局核算司郑学工发表声明纠正该说。
我严重同意郑学工《统计是一门科学——一个统计人对人均111元居住支出的思考》文中观点:“统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个工具,可以用来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但它绝对不能包打天下。统计所要反映的是从个体现象中提炼出来的普遍规律,并不能面面俱到地直接反映所有个体现象。做好统计工作是要以科学的标准和方法为前提的。但是,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以误读和曲解统计数据以吸引公共眼球的现象,这是违背科学的和不负责任的,是对统计工作的偏见和歧视!”然而,我不禁请问:一个统计数据都需要统计官员翻来覆去自自话4次释疑,这能算“以科学的标准和方法为前提”的吗?叫人如何相信如是统计是一门科学?叫人如何相信统计方法数据的严谨性和权威性?一个统计数据都需要“否定之否定”地4次释疑,让人无所适从难解纠结,这能怪公众“以误读和曲解统计数据以吸引公共眼球”吗?一个国家最权威的统计部门,居然需用4次释疑来回折腾一个数字,究竟谁在“违背科学和不负责任”,难道不是很清楚吗?
我之所以提出4次释疑数据到底是救赎还是损毁统计公信力的问题,是因为,事实是国家统计局因统计数据近年屡受诟病质疑,部门公信力已然受到挑战和损伤。有两次质疑似乎堪称“标志性”事件,一次是2009年7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数据,各行业月平均工资都有不同程度上涨,有网友迅即发文称自己工资“被增长”。其如是称:“只能说如我这般城镇居民,不在国家统计局调查的6.5万户城镇居民之列。这6.5万户城镇居民,可能不是一般的城镇居民家庭。在这6.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的‘证实’下,我们都被统计数字‘幸福’地笼罩着,而我们的实际收入,却也在国家统计局那里‘被增长’了!”文章在网上引起热烈议论。“被增长”遂成为当年乃至近年网络热词。再一次是,继2009年工资“被增长”,2010年国家统计局又出了个房价“被拉低”事件。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5%。由于与大多数民众感觉差距过大,引发媒体和网友热议。随后,国家统计局一位官员就此作出回应,称上涨1.5%是全年平均数。然而,房价平均说并没有平息公众的疑虑,反而将这一话题的热度再次拉升。对于这一说法,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大多表示难以认同,并且有专家呼吁,是时候建立一个权威的房地产价格指数了!
果真要救赎被损毁的统计公信力,正确的态度乃是,如郑学工《思考》一文所言:“必须尊重科学,要以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它。”而不是在官网上变戏法戏剧性4次释疑数据,将严谨的统计数据娱乐化;更不该“老虎屁股摸不得”地指责公众“动辄诋毁甚至诽谤统计部门”。因为:4次释疑数据到底是救赎还是损毁统计公信力?答案难道不是很清楚吗?(陈庆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