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司首次对外公开MIUI的WIFI密码分享功能后,很快又在争议声中宣布停止。小米于上周六(7日)表示,已销毁服务器上存储的所有用户分享的WIFI密码。根据9月5日小米公司年度发布会上,小米CEO雷军的PPT展示数字,小米服务器上存储的公共场所WIFI密码达到32万个(9月9日《新京报》)。
WIFI已经成为众多智能手机使用者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怀”,甚至许多年轻人已经患上了“WIFI依赖症”——每到一个地方,无论是公园、咖啡屋,还是酒店、办公大楼,都首先要举着手机搜寻网络。有这样一组调查,北京等大城市的白领每天要盯手机屏幕时长达6小时以上。此语境下,“WIFI密码分享”已经成为小米手机的一块招牌,许多使用该品牌手机的手户享受并陶醉于这种看似道德与法律边界模糊不清的“偷盗”行为之中。
“蹭网”在本质上是一种侵权行为。“蹭网”行为,似乎对别人的生活也没有明显的影响,但不能否认“密码分享”侵犯他人权益的事实。一者,蹭别人WIFI并非是“一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放”的问题,盗取了别人的WIFI密码,就意味着侵占了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会让人家的上网速度变得更慢;二者,多数建了无线局域网的饭店、宾馆,都是花钱购买的业务,“蹭网”行为也便成为名副其实的“偷盗”;三者,密码是非常个人的东西,这可能涉及安全和隐私方面的问题。因此,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法律上,“蹭网”行为都是站不住脚的。
小米公司及时叫停“WIFI密码分享”服务,是一种亡羊补牢,是企业对于自己错误行为的反思和价值回归。在法治社会中,小米公司没有因此惹上官司并全身而退实属侥幸。这件事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私人空间有边界,私人权益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和他人的尊重。即便“蹭网”行为是那么隐蔽,可谓无声无息,也是一种违法的侵权行为。
“蹭网”服务的终结,对小米手机的用户而言,虽然大有不便,但这是权利意识的理性回归。另外,我们还要期盼手机通讯运营商能够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流量费用,提高流量速度;同时,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够建设完全免费的、品质优良的WIFI网络,提高城市吸引力,提高城市魅力和品牌价值,让更多的市民享受手机冲浪带来的便捷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