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临武的“瓜农之死”尚未平息,哈尔滨又发生了城管打伤瓜农的事件。翻检一下近期的相关新闻,能够更加真切地感触到瓜农进城的难处。即便瓜农死伤在各地都是极小概率的事件,但是瓜农遇到歧视和刁难似乎是普遍的。罚款、驱逐、没收,个别部门稍微动作一下,瓜农就有千斤压顶的感觉。矛盾一旦产生,卖瓜就成了很危险的事情,瓜农作为孤立的城市外来人员,在冲突中自然占不到什么便宜。
尽管一些城市每年也会指定一些临时摊点,以方便瓜农卖瓜,但是仅靠“法外施恩”的照顾很难从根本上改善瓜农的地位,“卖瓜难”依然是每年都会出现的“季节性新闻”。瓜农作难的根源其实并不在于瓜,而在于农。瓜农在城市里的种种难处,折射的正是不容忽视的城乡差距和城乡隔阂。
一些瓜农开着农用车满载了西瓜进城,城市居民大多都见惯不怪,在家门口享受着方便和廉价,而很少去想瓜农的辛苦和无奈。起早摸黑进城卖瓜,冒着各种风险,甚至为了节省成本夜晚都在路边露宿,未必就是为了多挣几个钱,而是有很多不得已。因为信息不对称、产销不对接,丰收带来的不全是喜悦,在地头上找不到销路的瓜农除了进城,几乎没有别的出路。大蒜、绿豆等农产品卖不上价,或许还可以等一等,而西瓜不行。就像蒜贱伤农、谷贱伤农,农民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只不过在瓜农这里体现得更加明显了。
越是找不到销路,进城的瓜农就越多。进城的瓜农多了,一些城市的管理部门就会觉得麻烦,面对贸然闯入的路边瓜摊,他们不太容易维持城市平时的规矩和整洁了。占道经营、无牌无证、乱停乱靠,等等,一些管理部门眼中的“大忌”,现在也不得不网开一面。一些在农村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在城市也成了愚昧落后的象征。一些城市的管理部门嘴上不说,心里却是抵触的,所以,进城的瓜农不经意间就会惹上麻烦。那些殴打瓜农的管理人员,也不一定就是为了抢几个不要钱的西瓜,大概也是想制造个不欢迎的氛围,让瓜农知难而退。
管理部门驱逐瓜农为的只是城市的“面子”,而瓜农进城卖瓜完全是为了自家的生计。这就决定了,无论管理部门如何设置障碍,瓜农都要迎难而上。这样的矛盾很容易升级为摩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每一次摩擦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恶化瓜农对城市的印象和评价。
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农民进城的潮流不可阻挡,那些身上贴着农字标签的农民工和“农二代”,注定要把自己的未来与城市联系在一起。他们是否真正融入了城市,不在于穿什么和住什么,而在于他们是否从心里接受了城市。在农民卖瓜都很难的城市,城乡之间的信任和融合注定任重道远。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多一些换位思考,体谅农民的难处,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多考虑一下农民的现实,切实改善他们的地位。(沙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