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称,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6月26日《新京报》)
网络热点舆情案例中谣言超1/3,这结论乍听确实令人心惊。但它完全也可以换成另一种表述,即“网络热点约七成不是谣言”。
直面“网络热点约3成是谣言”的结论,为什么许多围观者会顿生出沉重感来?那就是一些人不相信网络发言者具备这样的自觉约束能力。但是此种心态经不起推敲,“网络热点约七成不是谣言”的调查结论足以说明,网民也是现实公民,他们同样具备足够的边界与身份意识。大部分的网友都很理性,既非谣言的恶意制造者,也不是谣言的客观传播者。
如何来对待真相与谣言并存的网络舆情?我们并不难看到“抵触”的态度,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关系到“地方形象”和官员政绩的网络消息时,不少治理者不仅缺乏最基本的网络应对技巧,也远未充分认识到依法行政、公开透明才是最好的“辟谣”方式。如此之下,跨省追捕未消失;相关新闻发布会常成为敷衍的道具;至于对网络爆料的“曲意定性”,早已不是新鲜事。网络热点中谣言并不可怕,其本质是在要求管理者尽快形成相当的“新媒体行政意识”。
网络热点中约三成谣言从何而来?从常理来分析,当然不排除一些有着不可告人目的者的刻意造谣,但网络谣言特别是网络反腐谣言的出现,更多只是在寻求一种围观力量,或者是通过耸人的谣言吸引众多关注,产生舆论倒逼力。消除类似谣言,只能依赖系列的政策纠偏:或是拓宽现实公共正常监督的渠道;或是提高行政效能,尽量减少公共事项中的人权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