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获奖,业已数月了吧?根据时下热点短命,“各领风骚没几天”的规律,本以为“莫言热”已经消淡,没料到的是,这几天莫言出席一个盛典,再次惊呼“受不了”——其实这回不是莫言“受不了”,而是八旬老父从家乡打来电话,管大爷说“老家今天又来了200多人,真的受不了”啦,莫言求大家别再去自己的家了,他的小说里“辉煌、壮丽的场景”,在那里“根本看不到”。
“莫言热”据说是很有一点“中国式的”。且不说那万亩红高粱的推出、“莫言吃过的炊饼”的畅销,也不说“莫言”二字的抢注、红高粱牌烧酒的抢滩,便说莫言家那五间平房老屋,也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固然也有这样的“粉丝”,以为小说中那“辉煌、壮丽”的场景,就在这莫言家的院里,所以一定要远道而来,一睹风采的,但也不乏不远千里,要来沾一点“文圣”的“仙气”的。你看老屋边上那一片萝卜地,不是连萝卜叶都早已被扫荡一空么?据说带回去给孩子吃,可以高中状元。你再看众多的来客,不也是多半要仰视老屋的屋檐吗?什么道理呢?因为已经有传说,小莫言降生之时,此屋曾升起祥云,而那一团云,就萦绕在屋檐上边哦。至于一个打着“中国”旗号的“周易研究会”,已经浩浩荡荡开进高密,并在老屋附近安营扎寨,要一举破译莫言家的 “风水密码”,以便钩沉他一日成名的真谛,就早已见了数月前的报道啦——所以到了今天,老屋四周的人群还未散去,每天还有从四面八方涌来,“昨天”,不是还来了“200多人”吗?难怪莫言老父,要喊“受不了”了——其实岂但是管大爷,便是管二叔,不是也天天疲于“接待”,几乎要被挤破门槛么?
仍然蜂拥的八方来客,不料也给老屋带来了“商机”,据莫言说,周围的乡亲乘机做起了生意,平房四周摆满了书摊,专卖“莫言小说”的盗版书,而且颇为畅销。“莫言小说”这么热火,不是好事吗?只可惜这些天了,买“莫言小说”的人不少,但看过小说的人却不多——“趁热打铁”买回去的,大多做了书架的摆设,又有多少人翻开看了一眼呢?附庸风雅固然不错,但只是为了赶个时髦,就令人叹息了——其实这样的事,又岂止一部《檀香刑》、一卷《丰乳肥臀》呢?最近最热门的一本书,叫做《旧制度与大革命》,评家蜂起,买家蜂拥。但又有多少人读完了托克维尔的这部大书呢?多数的人,只闻其名、不看其书,有的只看了一下简介和节载,有的更是只读了几篇旁人的评说,喝的是“兔子的汤的汤”。因为“不读”、听风传、想当然,所以有“知识”的,将1789年的法兰西,与今日中国生硬类比,而无厘头的——更传说那时法国革命的由头,也是“房地产热”,可见并未读过几页,可见更未尽览全书。难怪北大一位名教授由此发出感慨,说连白纸黑字都不去读一读,我们还能干成什么事呢?但这并不妨碍国人热火朝天,并不妨碍天下评说如潮,真如莫言老屋边的盗版小说书摊,虽然买回去的人并不会去翻一下,但并不妨碍他的生意兴隆呵。
再回到莫言老屋的滚滚人流和管爷爷的 “受不了”来——那五间平房的遭遇以及整个“莫言热”的奇特和怪状,这样一种关于“国民性”的“原生态”,它的恒久、普及和独特,如果有人来写一部长篇,不知能不能再报一个“文学奖”呢——只未知马悦然们,是否看得懂这里头的“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