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新市民” 不仅要打工者努力

时间:2012-11-09 14:16   来源:西安晚报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我国进城打工者总数已经超过2.5亿,平均年龄为36岁。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调查显示,60.2%的受访打工者期待未来十年成为新市民。(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8版)

  近日一篇新华时评提到,“人民的期待蕴藏巨大力量”。过去十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充满人性关怀的十年,具体到进城务工农民身上,1000多万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书写出这样的温暖篇章,正是不断回应期待的结果。展望未来,开启下一个十年的“幸福时光”,同样需要回应新期待。“成为新市民”,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事实上,“新市民”这个词并不新鲜。城市早就把新市民纳入视线,并喊出了善待新市民的口号。这既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也是城市面向未来、面向竞争的必然选择。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打工者依然把“未来十年成为新市民”作为新期待。其关键在于,打工者心目中的“新市民”内涵变了。根据调查,在打工者眼中,成为新市民的三大标准是:同工同酬,享受城市福利,有城市住房。过去讲善待,虽然很有必要,但一句善待,多多少少有着把打工者当客人看待的意思。不难看到,新一代打工者已经不满足于城市善待,而是希望成为市民,渴望在公共政策、公共福利上同等对待。

  “成为新市民”,需要打工者自身努力,这要求打工者努力提升技能,真正从感情和心理上,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为城市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成为新市民”,更需要城市付出更多的努力,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打工者的收入,进一步控制房价、稳定物价。

  在十八大报告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幸福愿景。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主要目标中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描绘了未来“幸福十年”。具体到回应“成为新市民”的新期待,就需要让外来者在城市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而且还要不断提高标准,推进“所”向“优”的转变,力争早日实现“老有优养、病有优医、住有优居、学有优教”。只有这样,才算顺应“成为新市民”的新期待。

  每一种真诚的期待都是一种信任,每一种真诚的期待都是一种参与。顺应“成为新市民”的新期待,既给城市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大动力。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