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农民工,拉横幅,擂大鼓,痛骂曹操……8月底,一出现代版“击鼓骂曹”在河南安阳曹操墓前上演。原来,这是河南安阳的农民工向安阳某项目承建商讨要工钱。名为“骂曹”,实为讨薪。(9月4日华声在线)
曹操也真够倒霉的,当年之所以被祢衡击鼓痛骂一番,那是因为自己轻慢名士咎由自取。可如今农民工遭欠薪与他何干,竟然又遭击鼓痛骂。曹操如果真能显灵,也会是苏醒之后又被气昏。
当然,以曹操之睿智,倘若了解当今社会之欠薪和讨薪乱象的话,他当然明白,骂他只是吸引大众眼球、创造轰动效应的噱头(毕竟,当年的祢衡“击鼓骂曹”是妇孺皆知的典故),而讨薪才是目的。而且近年来,类似于这种借助于稀奇古怪的噱头来讨薪的事件一直不绝于缕,单是上个月的8月中旬,就发生了两起颇具创意的讨薪事件——
一是8月14日,云南大理有13名孩子举牌替父讨薪,这就是轰动全国的“娃娃讨薪”事件;一是8月16日,在河南开封景区,一群农民工扯着横幅向正在举行“开衙仪式”(河南开封景区每天都举行的一种古装表演活动,以吸引游客)的“包拯”跪拜喊冤,乞求“包青天”替他们讨薪。
同传统的“跳楼讨薪”一样,讨薪噱头尽管创意不断翻新怪招迭出,其根本性质却并未改变:仍是引起轰动效应和强烈的舆论关注,然后促使公权力(有关部门或官员)介入进来,从而达到讨回欠薪的目的。
“击鼓骂曹讨薪”“娃娃讨薪”等讨薪噱头的背后,折射的是农民工维权机制的不健全,是相关法律的无力——依法无力和执法无力。面对迭出的讨薪噱头,究竟谁该感到尴尬? 文/辛木 图/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