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质监局最新发布的公告显示,被抽查的中小学校服样品三成以上不合格。
这个结果可能会让很多家长感到吃惊,校服的质量不只关乎学生的外在形象,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无论校服的款式是否好看,总应该守住质量标准的底线。
实际上,校服质量问题不是新问题,也不是某一地某一校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曾在2006年对中小学校校服进行过抽查,合格率仅占4.8%;上海市质监局近日公布校服抽查结果,抽样合格率不足五成同样令人吃惊。由此可见,校服的质量问题不见得都是教育管理部门或者学校的责任心问题,它的主要根源还在于其自身特殊的供销渠道。目前,多数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校服的款式、价格、质量等虽有规范性的要求,但是校服的制作通常是由校方和企业以合同进行约定,校服从工厂到学校,缺少了市场环节,自然就很容易脱离监管。学校虽有批量采购的议价优势,但终究是外行,一旦厂家在质量上做手脚,学校难以发现和追查责任。如果学校相关人员被厂家“公关”,原本就很脆弱的把关也靠不住了。
所以,要坚守校服质量底线,就必须改变目前从厂家到学校的点对点渠道,把质量监督这一环节“提前”,通过质监的产品才有资格进入招标市场或者学校。同时,在采购环节还应该引入社会和家长的第三方监督,最大限度地避免点对点的“内幕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