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社部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集中答复网友时明确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该部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不过,正如人社部回应所述,退休年龄调整涉及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代际关系、社会保障基金平衡等多方面因素,弹性退休制度尚不能拿出时间表,一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到的是,推迟退休年龄已被视为一项合理议题,提出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人口红利窗口期关闭的迫近,中国人口结构的急剧变化,一种与人口形势相对应的压力继而来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具体到养老保险上,由于国内基本养老保险,主要通过在职人员缴费,来为退休者发放养老金,养老保险金的支出压力日益增大。从缓解支出压力的层面来看,弹性延迟领取可以适度调节交纳与支出间的平衡。另外,对于被延迟者个人来说,其退休养老金所得亦会有所增长。实际上,这类政策已经有在一些国家实施。它或许可以是解决中国当下问题的一个选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弹性退休制度顺利进入议程,也并不意味现有养老保险问题得到了一并解决。
就弹性退休制度而言,推迟仅仅暂缓了问题的发生时间,只要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速放缓继续存在,甚至加速,养老保险金的支出压力始终存在。这一点,在高校扩招上即有某种程度的体现。再则,通常此消彼长的退休与就业关系,还抛出了会否带来就业压力的另一个议题。
进一步来看,养老保险金支出压力也只是围绕养老保险的众多问题之一。从地域层面上,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接续一直是一个难题,近年来经过不同地区的努力,虽一定程度地实现了高比例的省内联网,但全国范围的统一结算仍有待推进;从社保基金管理层面上,社保基金总值在不断的增大,如何实现其保值增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加之目前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结合了包括建立怎样的基金管理机制、怎样妥善保管基金、怎样运作基金等一系列问题。而前不久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5亿农民工参保者不足五分之一,则反映了保障范围层面的问题。
应当说,不同层面的问题,都折射了中国社保发展的现状,它们又无不在人口结构变化的现实压力下更为凸显。也就是说,试图让问题有所缓解乃至解决问题,都必须站在人口结构的大格局下通盘考虑。
从其他国家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来看,它需要一个稳定的体系作支撑。政府可以努力的方向从创造就业机会到生育制度调整,从补贴或税收优惠到适度提高退休年龄,不能寄托于某项单另政策的调整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个普遍的经验是,养老保险制度最终在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间的平衡。中国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后两者以主要的承担主体而存在,弹性退休制度其实依然延续着这一思路。在国家经济形势大为改观的今天,养老保障制度的主导思路亦有必要作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