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插图/林军明
城市需要明信片,那么古都西安的城市明信片还不够多吗?世界的古都雅典、罗马都没有在自己的身上插上新的“翅膀”。根据网友的爆料,千年华严寺古塔今日的现状堪忧,再来一场暴雨滑坡古塔必遭毁灭。今天的西安需要的不是一座“长安门”,而是需要去拯救华严寺塔那些濒危的古建,那是真正代表西安的标志。
自从西安市规划局在他们的官网上刊出,就西安市将在未央张家堡广场建设一座99米高的标志性雕塑“长安门”的两套雕塑方案,征求市民意见的网讯之后,立刻在网站上,特别是在微博上引来众多的回应。
但是有一点,网讯上所说的,政府在2002年完成的《西安市城市景观雕塑体系规划》中表示,随着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规划部门决定在钥匙状的张家堡广场建标志性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出入口。这一决定是由政府规划部门做出的。然而,用上亿的市民的税金来建大型公共艺术或雕塑,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需要经过民主评议的程序,而程序的第一步,就是有没有必要建造如此巨大的标志性城市雕塑?我记得几年前在媒体上看到一个短讯,说瑞士某地要在湖上修一座桥,当地政府采取投票方式,征集意见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市民反对建造,最终政府不得不放弃原来的动议。
政府要建造的是“长安门”,众所周知,长安是中国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但大致位置在现在的西安和咸阳附近。先后有十七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长安,即从公元前1046年开始的西周,一直到公元907年的唐朝,总计建都时间超过1200年,长安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仍然是伟大的都城。今天的西安是中国少数几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城市标志的大小雁塔都建于唐代,高43.4米的小雁塔和高64.5米的大雁塔,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这两座建筑的气魄和造型、比例和格调都成为它之后中国建筑和城市设计的楷模。既然在塔内可以俯视西安古城,那为什么要建一座新的在高度上超过大小雁塔的“长安门”?
所以西安的网友“长安庸人”问得好:修钟鼓楼是为了报时,修城墙是为了防御,修楼观台是为了修道,建华清池是为了洗澡。法门寺是为供奉舍利,兵马俑是陪葬秦始皇。修长安门是为了什么?
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公布的两个方案,方案二要比方案一好得多,主要是因为方案一过于装饰,像一件工艺作品,而不是公共艺术。当然,我在这里对公共雕塑的提法有保留意见,因为在当下已经进化的城市化环境中,我们已经不提公共雕塑的概念,而是在策划此类大型项目时,先要根据场所的特性,来定位艺术表现的概念和形式手法,因此,我觉得最贴切的提法是公共艺术而非公共雕塑。
方案二的构思是从篆书“安”字而来,作者将“安”字巨构化,让它的下部潇洒出去,有点像中国古代的垂针体篆书,所以它有自己的美学依据。但是最为一件巨大的城市景观,它的问题是缺少和观者的互动,也就是观众只能远远地眺望和近距离地欣赏建筑,而不能去体验它。一百多年前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建造也受到许多人非议,但最终还是获得通过。因为它不仅将新工业时代钢铁和技术美学集一身,同时为人们提供一个观察城市的前所未有的角度,成为难得的城市标志性景观。今天,我们对城市公共艺术的探讨,已经不是只停留在观赏的层面,而是要为公众提供具有功能性的服务。
拙文到此,并无意支持建造这座耗费巨额资金的工程。或许今天的西安需要的不是一座“长安门”,而是需要去拯救华严寺塔那些濒危的古建,那是真正代表西安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