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坐等“谣言止于智者”

时间:2012-04-18 10:03   来源:齐鲁晚报

  当前各地有关部门正在开展打击和治理网上传播谣言的行动,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网上谣言确实贻害无穷,轻则侵犯公民权利,重则危害社会秩序。近期,民营企业家王健林“被调查”的谣言,引发兰州部分市民抢购食盐的谣言,都是借助网络的迅速传播,产生了巨大的蛊惑力。所以,对于网络谣言予以打击也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打击网络谣言的手段不能仅限于简单的关停整顿。因为“虚拟世界”中的信息传播有着特有的规律和规则,所以对网络谣言的反击也应当更具针对性。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被迅速传播,并不是因为大多数网民都热衷于信谣传谣,而是因为真相被谣言甩在了后面。面对一些极具迷惑性的谣言,不少网民因为难以判断真伪,而习惯于转发求证,这种通过扩大传播范围以求引起关注的求证方式客观上又加强了谣言的危害性。这就要求权威声音必须以更快的速度作出回应,让谣言止于信息公开,而不能坐等“谣言止于智者”。否则,我们对于谣言的反击就可能处于被动态势。 

  权威的声音要想在网络上压倒“小道消息”,就应做到信息发布的及时和经常。如果掌握信息和真相的权威部门不及时、不经常向公众发布信息,那些“信息饥渴”的人就会作出猜测或者感到焦虑,而谣言恰好使他们饮鸩止渴。从一些重大舆情事件的处理上,我们也能看到,权威声音一旦及时出现,谣言往往不攻自破,权威部门越是遮掩或封堵,越容易给谣言的传播留出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权力部门意识到网络传播的特点,并作出了相应的对策,比如开通官方网站、官方微博。但也有不少的部门对此有抵触情绪,把网络谣言归结为网络之罪。而事实上,网络平台只是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它既能被用来传谣,也能为权力部门助力,引导公众及时了解真相。在这一点上,网络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并无二致,作为信息传播工具并无原罪。 

  对那些制造谣言危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人,政府部门自然要依法处置。但我们也应意识到,舆论环境从来都是复杂的,在这个空间里不可能实现绝对清洁的“无菌状态”。只有更加主动地利用网络工具,及时发布信息,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网络谣言的毒害。 

  所以,网络谣言不仅考验着网民的判断能力,也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应对能力。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