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创新管理机制、提倡网友自律和推进信息公开三者齐头并进、良性互动,方能从源头上有效遏制谣言滋生。
日前,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出倡议书,呼吁互联网行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对论坛、微博等互动栏目的管理,引导网友文明上网、文明发言,坚决斩断网络谣言传播链条。无独有偶,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互联网是最具活力的公共话语平台,是重要的执政资源,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当将公开透明作为常态、不公开作为特例,满足公众知情权。
诚如上述,唯有信道畅通、行业管理、网友自律三种努力同向而行,方能从生成机制上令杜绝网络谣言的诸多努力产生更明显的实效。
网络谣言是怎样生成的?流言发乎虚妄。从社会成因分析,无非权威消息没跑过小道消息,用广东话说就是“流嘢”压过了“正嘢”,从而给了造谣、传谣和信谣者无限“创作空间”与想象空间;从生成流程上寻根溯源,则在于造谣者、传谣者都只是数字世界中变幻莫测、无迹可循的若干虚拟节点,加之一些网站监管缺失、管理失责,使得这种“隐身人”、“蒙面人”的角色扮演和心理暗示,为妄言、流言、谣言提供了语境。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有的放矢,方能切中要害。网谣止于真实。求“真”务“实”,无疑是从社会成因和生成机制上截断传播源头、破解网谣之惑的治本之策。这里所说的“真”与“实”,涵括双管齐下的两层意义——
其一是“真相”,这是从疏导的层面而言。党的十六大以来,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一系列规定,从2003年抗击“SARS”之后,政务公开,新闻发言制度日益开放,在探索中不断提高和完善。事实证明,只要各地、各级部门均在面对潜在的舆情危机时能多看几步、未雨绸缪,甚至只需在公众疑惑初生、猜测初起时及时如实发布权威声音,让真相及时得到公布,往往就能让谣言止于“知”者,令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不攻自破,尽早、尽可能地减少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造成的危害。
其二便是“实名”,这是从源头堵截的层面而言。身份的部分透明和更具追溯性,有助于时刻提醒发言者:我是自己言论的“第一责任人”,且这种责任不再单纯是道义上的,更是以规则甚至法律为准绳的。这种“身份意识”的凸显,将促使发言者更自觉承担起一个“把关人”角色,改变此前那种不对等、不公正的局面——网络表达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与行为个体所需承担的道德或法律成本可能极度不成正比。从而让坦荡者更坦荡,让心虚者有忌惮。
杜绝网络谣言需要行业和网友的自律,但更需要釜底抽薪式的制度化创新之举。官方信息发布机制的进一步自觉完善,以及网络实名的多维探索,可谓缺一不可。唯有创新管理机制、提倡网友自律和推进信息公开三者齐头并进、良性互动,方能从源头上有效遏制谣言滋生,不给谣言生成、传播、发酵的土壤和机会,真正为打造“网络公民”之责任意识、规则意识提供范本。我们期待看到,多方面的共识、探索与创新,将为明天更负责、更理性的互联网的繁荣局面,筑下牢固的规则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