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他们千娇百媚,人见犹怜;舞台下,他们个个都是纯爷们。日前,在汉口三阳路举行的一场动漫展示秀上,一帮在校大学生的“伪娘”表演,征服了在场的观众。据了解,目前这个“伪娘团”在武汉小有名气,经常会接到一些商演邀请,小伙子们的出场费是每次每人500元。不过,“伪娘团”火爆的同时,加剧了一些人对“伪娘现象”的忧虑。
提及女性之美,人们油然想到川润水浸的娇柔娴雅;一提及男性之美,人们则想到阳刚、俊朗,想到果敢、有担当。可现如今,人们发现不少孩子的性别色彩似乎不那么泾渭分明了,有的男生一口娘娘腔,满身脂粉气,娇媚到让纯正的女生自叹弗如。教育界人士对这种男生阴柔化现象忧心忡忡,认为必须正视男孩危机。比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呼吁关注教育中的“男孩危机”,并建议“因性施教”。
其实,对于“伪娘团”的出现,我们大可不必忧心,它只不过是消费主义时代的一个产物。有所需求,就有所供给,伪娘团之所以生意火爆,是因为社会上有群体怀有狎昵或不够亮堂的心理,消费他们,愿意掏钱观赏他们的演出;而这些年轻的小伙子愿意扮相娇柔,扭捏作态,频频接受商演邀请,是受利益驱动,也是消费的需要,据悉每个人每次出场费500元,这对于不少并无固定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来说,算得上收入不菲。简言之,两者是互相消费,互相需要。而且,伪娘表演只是这些大学生的一个小小人生驿站,而非终生追求。据报道,爱丽丝伪娘团的团员们一致表示,毕业了不会继续从事“伪娘”性质的工作,“这只是一个社团,大家毕业了,还是会和大家一样找工作,该干嘛干嘛。”
至于说到男孩危机,笔者则确实值得重视,但似乎并没有受到家长应有的重视。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不少男孩过于阴柔,缺少自信,胆小怯懦,与同龄的女生相比,男生学习成绩也要逊色不少。据报道,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在其《拯救男孩》一书中列举了男孩的“节节败退”:2006-2007年、2007-2008年连续两个年度全国约5万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大学女生人数均为男生的两倍左右;与此相对应,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男孩患多动症、自闭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等方面的比率也比女孩高。当然,不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但不少男生女性化是不争事实。
男生女性化的背后,不外乎三点原因。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只有一个男孩,家长往往倍加呵护,不让孩子冒险,不给孩子磨练的机会,不敢让孩子独立接受挑战,甚至不肯让孩子吃苦耐劳,长期下去孩子自然缺少了锐气和霸气;在幼儿园里,孩子接触的往往是女老师,正如全国政协委员邵一鸣所称,我国现阶段男女教师比例呈“倒金字塔”结构,幼儿园几乎没有男性教师,小学的比例也较少,我国的“阳刚教育”太少了;而社会上也有意无意地炒作花样美男,影视作品中,柔美的男星风头往往盖过粗犷的男演员,在一些选秀中胜出的往往也是娇柔气十足的花样男……诸如这些的社会暗示,也诱使男孩以阴柔为美。
说到底,男生女性化的背后具有丰富的社会原因,矫正男生女性化不妨从教育突破,比如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接受挑战,幼儿园应多配置一些男老师。前不久,上海市第八中学打算申请成立“男子中学”,以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改变社会上的“伪娘现象”,该校校长卢起升称,成立“男子中学”的首要目的是应对“男孩危机”。从去年开始,郑州十八中制定了28条男生德育教育标准和德育规范、20条女生德育教育标准和德育规范,要求男要阳刚,女要端庄。尽管这些举措都引发争议,但伪娘现象、男孩危机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当然,需要厘清的是,去男孩女性化,并不意味着男生就要争强斗狠,就要暴虎冯河,也不是鼓励男生缺乏担当,言辞粗暴,须知男性之美绝不是体现在粗糙的外形,而是有担当、很绅士的男子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