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个人品行以外的问题

时间:2012-03-21 09:52   来源:长江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景天魁说,“啃老族”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化成社会问题,建议取消“啃老族”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资格。

  景天魁指出:“调查显示,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这里没有量化指标可循;再则,“基本”靠父母供养的青年,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经济总量”,不见得必定多于其他“啃老族”。

  基本靠父母供养的青年占30%左右,这个数字不可靠。这种供养状态绝大多数青年都曾经有过,但多是阶段性、暂时性的。确实有因为好逸恶劳而不就业谋生的孩子,但不愿长久依赖父母的仍占绝大多数。经济自立,不一定都出自经济理由,比如,对许多青年,这是个人尊严或耻辱感、价值感、成就感问题。

  “啃老”,换个说法就叫“拼爹”。“啃老”的概念,侧重于表述经济关系,“拼爹”,则“全方位考察”,囊括所有领域的“啃老”,尤其提示上辈对下辈私授、私传“既得社会资源”的现象。改换“拼爹时代”,扭转“拼爹潮流”,这想法当然好,但“鞭策啃老族”,与实现这愿望毫不相干。

  诚然,“啃老族”较多,和计划生育形成的独生子女现象有关,和家教以及个人素质有关,然而,以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对此起着决定与影响作用的两个要素,即劳动与分配。

  某个家庭衡量家人收入与生活是否“达标”,均不会脱离自身经济状态,对无法靠独自力量实现“正常生活”的后辈,中国家长予以“倾斜政策”,合乎人情伦理。不过,大家都希望后生混得好而无需他人扶持救助,几乎没人珍惜这种救助后辈的机遇,而是迫于现实环境,不情愿地“养小”。

  大学一年需要费用约2万,毕业后薪水多为一两千元;一个小孩住幼稚园,一月上千元;病一次,数月白干;工资收入进入“中产”,一线城市买房仍不敢想;崔永元称收入过万仍觉得钱不够花,这话让远不如他的某些后生,恐怕更加喟叹。

  即便是被视为“好逸恶劳”群体中的部分青年,其“无所事事”也与劳动尊严、劳动收入的不佳状态有关。务正业,既不能让他们提升经济地位,又不能为他们带来尊严,这样,流血流汗的劳动,自然被“已得温饱者”不屑一顾。

  此话题必会联系到房价。土地财政和各环节的税费,啃了农民啃市民,啃了上代啃下代,部分幸运的青年只好“转啃”家里老一辈。“市场分配”和“二次分配”方面出了问题,社会之“重大比例关系”失衡,于是,小家庭中的“二次分配”只得出场。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