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醋产业协会副会长王建忠曾称,目前市场上的陈醋95%经过勾兑并放添加剂。山西醋协表示已责令王建忠辞去副会长之职,并对其“严重不负责任的言论表示强烈的谴责。”王建忠向媒体解释说,“陈醋95%为勾兑”属媒体误读。
与“陈醋95%为勾兑”结论一样令人惊诧的是山西醋协的反应,“责令辞职”加“强烈谴责”,足见其“清理门户”之决然。自曝家丑,祸起萧墙,固然令协会颜面无存、行业饱受打击,然而站高望远,“深喉”报料、自揭黑幕也未必全是祸,把握恰当,转祸为福亦有可能,老子云“祸兮福所倚”。
其实,“95%”是否准确并不重要,没有必要过分纠缠于具体的数字,重要的是,“勾兑醋”现象在山西乃至全国多大程度存在,是否成为这个行业的潜规则。
理论上,国家允许“勾兑醋”的存在,只不过规定“50%”的底线,这个标准本来形同虚设,既然难以检测,勾兑时“酿造食醋不少于50%”的规定又如何保障?残酷的成本法则,无序的市场竞争,难免出现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急功近利,偷工减料,以劣充好,成为必然。勾兑火锅底、勾兑汤料、勾兑豆浆……莫不如是。事实上,山西陈醋之乱,媒体早有披露,早在2004年2月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就披露了号称“中国醋都”的清徐县一些小作坊用醋酸、色素、香料等制作“陈醋”的过程……
脓,就在那里,挤或不挤,它终究会流出来。王建忠把“脓包”挑破,让“脓”流出来,至少有三重意义。满足公众知情是其一。经过一次次食品安全教训的中国公众化学素养肯定是最高的,言必“苏丹红”、“三聚氰胺”、“孔雀绿”、“水玻璃”……仿佛个个都是化学专家,但这次还是有许多化学新名词:冰醋酸、乙酸、苯甲酸钠等,如果不是业内人士曲径通幽,公众哪知小小“醋坛子”还藏着这么大的乾坤?下次“吃醋”岂能不把中医那一套“望、闻、问、切”全用上?
倒逼完善产业标准与监管是其二。山西陈醋之乱,除了世态人心,标准缺失与监管乏力亦难辞其咎。“50%”的标准显然不足以规范整个行业,没有从原料构成、防腐剂品类剂量、工艺流程到检测方法的一系列产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显然难以有效保障“勾兑醋”的质量,也让后继的监管无所依附。如果问题的曝光,最终倒逼机制的完善,从而挽救这个乱象丛生的行业,岂不快哉?
其三,对山西醋业也是一次振兴良机。因为行业内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假冒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山西陈醋的品牌形象受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对山西醋业伤害极大。如能化危机为转机,重整山河,让行业规范起来,让品牌更加闪亮,把行业做大做强,这不是一场完美的自我救赎吗?
总之,王建忠的言论并无过错,其效果也是正面的,无须因此而辞去醋协副会长之职。退一步说,行业协会是群众团体,其领导成员由会员选举产生,即使要中途换将,也应该遵循游戏规则,通过合法、正当的程序罢免,“责令辞职”让人看到了权力的坏习惯。维护行业利益固然是行业协会的天然义务,但也要兼顾社会责任,取得行业与社会利益的平衡才是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