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暴雨让南京变成了“淹城”。对此,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周金良于19日公开回应,正在进行的雨污分流工程是环保工程,对于防汛作用有限。同时表示,排涝防汛设施不能以极端天气的表现来检验,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标准、办法来检验,南京的排水管道设计符合国家规范。(7月20日《扬子晚报》)
周金良这句自辩的话中,有极大的逻辑问题,防汛设施不能以极端天气的表现来检验,总不能以毛毛雨的表现来检验吧?即使在农村,不建防汛设施也一样能经受毛毛雨乃至一般雨量的考验。这里涉及防汛设施到底为何而建的根本问题。
毋庸置疑,防汛设施是为防汛而建,可防汛一年总是只有那么几天。对于城市来说,一般的雨量不致成灾,如果仅仅着眼于毛毛雨,那么城市真没有必要把大量的资金用于防汛设施建设上。如果防汛设施不能通过极端天气的检验,那就意味着,每年城市都会有被淹的几天。
一年总共就那么几次暴雨,但就是这几天,检验着城市的防汛设施,考验着城市的良心。按照周金良主任的话,排涝防汛设施“要通过科学的标准、办法来检验”。极端天气到来了,水拥道路,一片汪洋,难道科学的标准和办法,就是让关键时候排不出去?就是让市民经受几天的磨难?
周金良这句自辩的话,不经意间也暴露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的防汛设施,到底有没有一个科学标准。据周金良介绍,南京“以前排水管道是不到一年一遇的标准,经过改善之后,目前排水管道已经达到3年一遇的标准”。不知道这个“3年一遇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标准?如果不能经受极端天气的考验,即使30年的标准又有什么价值?由此看来,目前城市防汛设施的标准有着严重问题,或许也正是对标准的认识不同,及背后的建设理念的落后,造成了当前城市防汛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的实际,远远不能适应极端天气的检验。
如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样,极端天气是检验防汛设施的唯一标准。当城市不能通过极端天气考验时,这就说明城市防汛设施不过关,没有任何标准比事实更科学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