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为啥“先出口再进口”?

时间:2011-07-21 14:25   来源:文汇报

  “达芬奇事件”持续发酵,一个个问题被不断揭出。其中,笔者最关注与出口退税等政策相关的市场扭曲,认为这是发生这类事件的一大诱因。同时笔者注意到,近期围绕“达芬奇事件”的种种讨论,对此似乎涉及较少;其实,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警示。

  内外销之间存在一个等于出口退税率的套利空间

  按照目前我国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厂商将产品出口后可获增值税退税,而产品在国内销售,则要足额征税——于是,内外销之间存在一个等于出口退税率的套利空间。与此同时,如果产品内销,将面对国内市场较高的流通成本。因此诸多拥有优质、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的厂商,很自然地选择放弃国内市场——这其实是国内消费者对国货好感、信任度不高,更青睐“洋货”的一个原因。不过,外销市场也有容量限制,一些“精明”的厂商发现,在出口并且获得退税后,如果运输、仓储和再包装等的成本不高,大可以把产品重新进口,这一来,国货就变成了“洋货”,利用国内消费者对“洋货”较高的好感和信任度,能获取超高利润。如此便产生了很严重的市场扭曲。

  以“先出口再进口”的“模式”获取高额利润,主要包括下述几种情形:其一,厂商根本用不着支付海运、仓储和再包装成本,只要设法将货物送进保税区兜一圈,就可以既得到出口退税又扮成“洋货”假进口;其二,将报关出口的货物拉到大洋上转一遭,不用到欧美那么远,沾点洋气就运回来;其三,真下点本钱,把货物运到欧美即自称的“原产地”,再包装一番运回来,借着“国际品牌”效应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获取暴利。

  无良厂商钻空子玩“先出口再进口”把戏

  出口退税政策能激励出口,但也会让无良厂商钻空子,玩“先出口再进口”的把戏,既人为“做大”了贸易量和贸易额,也造成了无谓的运输等成本耗费,更使大量财政支出虚掷。

  我们已经看到,这一乱象普遍存在于出口退税政策适用的众多制造行业,达芬奇公司或者家具业,仅是被揭露出来了而已。从媒体披露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的深圳-某国-上海的“先出口再进口”路线图:经深圳口岸出关,拿到出口退税;海运到某国,洋气沾上了;再运回上海进关,进口税率极低。而后,依靠“100%原装进口”的说辞以及洋品牌,以进口报关单据作证,叫卖到天价——已被公开披露的加价幅度甚至高达1000%!天价暴利之外,出口退税也是这家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已有媒体估算认为,按照它2010年40亿元左右的销售额,如果10%是先出口再进口,可以拿到3600万退税;如果50%的产品先出口再进口,那么退税额高达1.8亿元。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