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轰轰烈烈的开始了。诸多媒体的镜头都对准了那些期盼、紧张、焦虑、不安的神情,意图记录下这些给人希望或使人难忘或让人失望的瞬间。然而也就是今天,同样被媒体报道的沸沸扬扬的药家鑫案也得以终结?——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药家鑫因故意杀人罪于今日被依法执行死刑。
这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的巧合多少有点讽刺意味。
药家鑫,一个曾经通过高考进入艺术院校深造的大学生,如今因一场交通肇事引发的血案而成为杀人犯,这不禁要使我们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作为考务工作人员,我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了诸多家长。父母将孩子送到考场的那一刻,其实没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孩子的品德是否高尚、性格是否完整、心理是否健康,他们关心的只是考试的分数,和能否上一个好的大学。教育的最大意义在许多家长眼里并非使子女真正的成人成才,而是自己的脸面或欲望,还有那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药家鑫之家长即是如此。他们为了孩子能考上音乐学院,不惜以“严酷”的方式培养孩子,像药家鑫本人所说,他被父母关到地下室里练琴,除了吃饭不能上楼;他每天生活在绝望之中,经常想到自杀……药氏家长的这种培养方式表面上看是严格管教,实际上是家长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剥夺了孩子自然发展的天性,压抑了孩子的人性释放和对生活的希望,丢掉了对孩子的品格和心理的培育,更丢掉了教育上最重要的“爱与责任”。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缺少亲情感受和社会温暖,在人性上自然是扭曲的,所以做出如此“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的事情来,其实也不足为奇。
教育最根本、最基础的元素在中国家长的观念里被忽视着,转而代之的是功利性的追求和投机取巧似的获取。许多家长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学习,上各种补习班,以期使孩子得到“优质教育”。但什么是真正的“优质教育”?答案是家长们优秀的品行和爱的示范。而我们的家长几乎全都忽略了这一点,他们以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和老师后就完成任务、尽到责任了,如果孩子学不好就是孩子的问题、学校的问题或者社会的问题,殊不知这种做法和意识恰恰是极其严重的推卸责任。因为学校教育主要是教给学生知识文化和思维方式,而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本质的品德、胸怀、责任感和正义感、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同情和悲悯之心都是要靠家长来塑造的。家长没有把这些教育上最本质的元素完整的交给孩子,而过分的追求学校的万能,这难道不是在逃避义务吗?
所以我想高考也许是被不恰当的放大了。一场本应简单愉快的入学考试,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非理性之战——虽然目前早已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其实大学也只是个人成才的第一步,一个好的大学给予学生的,并不是一份多么诱人的工作,也不是使人成为可以利用的工具,而是使人成为精神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能够独立于社会并以自由之力量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与国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大学生入学时有许多家长去送行,而毕业时却鲜有家长来为学生庆祝。这里折射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家长根本不关心孩子到底学到了什么,在思想境界和理论素养上有多少提高,而只是关心孩子是否取得文凭、找到好的工作。这种功利的心态和浮躁的标准掩盖了真正成为一个人才所需要的历练和修为,使许多本应顺理成章成为社会栋梁的学生最后悲哀地沦为社会的寄生虫。
药家鑫用生命承担了他的罪行和家长的错误,而他的家长却没有在法庭上露过一面。是无颜以对受害者的家属?还是无力承受这个严酷的审判?又或许是因为他们寄托在孩子身上并且小心翼翼维护至今的虚荣心被无情的现实彻底地摧毁。我相信药家鑫当年高考的时候父母肯定是送他去考场的,而如今父母却没有胆量送孩子去刑场,虽然这个对比很残酷,但却留给我们一个耐人寻味的思考。
所以在面对考场的时候,我希望家长们能更加理智从容的交给孩子们爱心和信心,以应对那些人生当中未知的困惑和挫折,而不是一味茫然无助的站在考场外等候考试结束的铃声。(白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