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千万中国家庭的高考昨天和今天进行。今年的报考人数继续下降,意味着录取率上升,但名校的竞争强度仍会保持。高考依然是中国大多数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都必须迈的一道关。
高考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它包含了公平,也带着不公平。它的组织浩大而严谨,但权力也并不甘心远离它,无数家长都在录取的最后关头托关系、找路子。痛斥高考制度的文章汗牛充栋,但在骂尽之后,我们又感慨没有更好的选拔制度可以替代它。我们只好接受高考。
高考制度实际是社会价值的底线,它是社会公平竞争、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同起跑线的象征。它还是我们“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是很多下层百姓对国家信心的基本来源。对很多穷孩子来说,高考几乎是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唯一机会。
但高考的弊端我们真的就不去改了吗?它让多少孩子的童年变得沉重不堪,制造了多少死记硬背的求知坏习惯。一考定终生还毁了多少人生,导致了多少家庭的悲剧!事实上,中国社会一直在捍卫高考的公平性和打破它的专断性之间徘徊,我们发现,每消除高考的一个弊端,就会冒一个破坏高考公平的风险。高考的每一个细节实际上都让我们爱恨交加。
但考生人数下降和招生名额上升的反向运动,却跑到争论之外,为化解高考的难题做了出人意料的铺垫。尽管名校依然打破头(其实美国的名校也一样),但大学的平均录取率毕竟达到了百分之七八十,这和1977年恢复高考时21:1的录取比例有质的不同。高考的压力实际上在不知不觉地稀释。
高考依然是“独木桥”,但这个桥在不断加宽。今后要做的是,不要因为考生减少就压缩高校的招生规模,中国高校的总在校人数最终应当是美国大学生总数的三四倍,我们离这个规模还差得远。
中国的人口规模、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家庭对教育投资的热情,将为大学教育的持续发展不断提供后劲,我们不应担心高等教育普及带来的“浪费”,这种浪费都是短时期内实用主义的结论,实际上这对国家的中长期崛起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都是必不可少的宽裕。
新增的高校招生名额有必要向农村人口、落后地区的人口倾斜,也向东部地区大城市以外的人口倾斜,从而把高考的不公平降到最低。强砍东部大城市招生名额的减法会引来不安,其他地区招生名额快速增加的加法却只会赢来掌声。中国改革的每一次成功实际上都是这样的加法。
中国快速、均衡发展将最终拆除中国社会对高考的整体纠结和焦虑,不仅高校的在校人数增长会缓解它,中国社会成功路径的多元化也能有效缓解它。我们争论了多年仍不知如何拆解的难题,有可能在中国发展的大潮中一点点溶化。它的解决方式或许会让我们所有人感到意外。
整个中国的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些问题看似无解,坚持往前走,实事求是,发展第一,柳暗花明常常在我们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