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是汶川地震的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国家减灾日,我们在悼念逝者的同时,也应及时反思今后如何减少这样的灾难所带来的风险。
我们都希望中国不再经历另一个汶川之殇。但最近日本的巨灾又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世界范围内,毁灭性的灾难还在不断威胁着成千上万的生命。而强度较轻的灾害形式,例如长期干旱,在侵蚀着更多人的生计。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今年2月在联合国大会就减轻灾害风险的首次辩论会上所强调的那样,灾害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人为的结果。没有国家可以置之度外,如果人类在自然危害面前可以不再那样不堪一击,那么灾害的威胁就可以被降低。
汶川地震后的3年来,中国积极重建社区,努力开拓新路,扶助弱势群体避免陷入贫困,并且增强他们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
中国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首先,公共服务和生计方面的早期恢复措施避免了次生危机并加快了重建发展。灾害应对策略需要弥合应急救援与长期重建之间的缺口。
第二,重建策略需要瞄准最贫穷和脆弱的人群,这些人群通常容易被忽略,但是他们一旦被排除在恢复重建流程外则将面临最大的风险。这其中包括妇女、儿童、老人和少数族群。
第三,当社区积极参与到强有力的政府救灾行为后,恢复重建工作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四川,社会组织在救灾与恢复工作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证明了普通民众也能参与挽救生命,并为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们找回生命的尊严。
第四,可持续的恢复重建有赖于市场带动的经济增长。稳健而准备充分的企业能为恢复重建带来资源、专业人才和信息,创造工作机会并利用创新模式帮助地方恢复经济,抵御未来的灾害。
最后,应对复杂的局面离不开国际社会的支持和专业资源,即便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也是如此。在四川,中国政府接受并协调了国际救援和重建援助,从而加快了恢复重建的进程并提高了质量。
作为国际合作伙伴,联合国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汶川救灾与重建工作中来。凭借在中国30年来的影响、发展经验以及同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密切合作关系,我们共为受灾地区筹集到了近8000万美元的资金,帮助制定早期恢复框架、恢复生产生活、加强卫生防疫、恢复教育和环境、以及提升社区减防灾能力,重建更美好的家园。
联合国将继续通过加强国家、地区和基层灾害风险管理的能力来推动更具韧性的发展模式。在未来5年(2011-2015)的联合国发展援助框架下,我们将支持政府、私营企业和民间团体创新伙伴关系,将风险意识与发展进程相结合,加强社区减灾防灾工作,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并推动基于市场的减防灾解决方案。
灾害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课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汶川为我们留下了一项永久的遗产,那就是中国在治理灾害风险上所取得的经验,通过分享这些经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制定更好的防灾策略,支持创建更有效的区域协同机制,中国将为全球应对灾害的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罗黛林 作者为联合国系统驻华机构协调员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