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央视分析药家鑫案时,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表示,“由于平时情绪不好时会用手指砸钢琴键盘来发泄,药家鑫连扎受害人八刀,是他的一个习惯性机械动作”…… 这些话引起轩然大波。一些网友就此认为她是在给杀人犯开脱。而李玫瑾表示,她没有为药家鑫开脱罪行,作为犯罪心理学学者,她的研究领域与量刑无关。(4月11日《京华时报》)
李玫瑾的钢琴论,使其一度被称为“犯罪漂白家”。对此,李玫瑾显然颇为委屈,她冤吗?确实有点。打量她的所谓钢琴论,不少网友确有断章取义之嫌,联系前后语境可知,她的意思并不是说药家鑫把杀人当弹钢琴。乍看起来,这只是一个人的委屈,折射的却是学者面对社会喧哗的困惑与慌张。实际上,我们更该追问的是,为何一句钢琴论就引得轩然大波?并非是民众对李玫瑾有成见,而是李玫瑾的言辞勾起了民众的三重复杂心理。
一是对“砖家”的自然排斥,对伪专家的不屑与警惕。放眼当下,某些专家没有了独立的思考,被权力豢养、被资本包养,屁股决定脑袋,经常为乱权者擦脂抹粉,或为不良资本代言。某些专家混淆视听、为虎作伥,直接导致真相迷离、正义不彰,备受舆论诟病。因此,当钢琴论一出,民众本能地认为李玫瑾是为药家鑫辩护。
二是对司法不公的本能厌恶与痛恨。按说,药家鑫该判何刑,应该是司法的事,无需专家置喙,也不用媒体审判,但近年来司法不公时有发生,导致民众对司法公正缺乏信任。在此语境中,民众也担忧药家鑫得不到应有惩处。
三是弱者自况的悲情反应。在药家鑫事件中,被害人张妙死于非命,抛下年仅两岁的孩子与年迈的父母,令人哀愤。张妙的遭遇让不少人联想到自己同样处于食物链的末端,声援张妙就是声援自己,挞伐药家鑫就是挞伐张狂的权力,质疑和嘲讽专家就是批评为虎作伥者,此时,药家鑫和专家已经成了一种符号,而部分网友自身的弱势地位,也强化了这种悲情心理,如果日后自己陷入困境,谁来帮腔?
即便李玫瑾是无心之论,也招致民众不满,但是,仅把板子打在网友的屁股上,并不公平。李玫瑾们也应该反思,为何当前不少人批判专家?专家不也应该反躬自省吗?
更可怕的问题在于,李玫瑾的境况,隐喻了社会共识的裂痕化。即,不管你(专家、官员)说的对不对,我(不少网友)都没有耐心听你的,更不会相信你,认为你包藏祸心、必有所图,这从一系列社会事件中可得到验证。同时,不少专家也对民众缺乏信任,在他们看来,网友是浮躁的,是架秧子起哄,是故意不明真相者……这种社会共识的裂痕化,无疑值得警思。(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