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是在资金盈余者和资金赤字者之间融通资金、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系统。储蓄向投资高效率地转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现代经济中,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中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完成,而生产物质、服务和精神财富则是靠实体经济完成的。从这点上看,金融体系并不直接创造财富,但这个体系却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财富创造的效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现代经济体系,可以没有某种制造业(如汽车业)但这个体系一定不能缺少高效率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储蓄向投资转化除了通过金融体系外,还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资金盈余者直接向资金赤字者提供融资,这种方式就是一般所讲的民间融资;另一种是投资者依靠自身逐步积累的储蓄进行投资。这两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方式有规模小、范围有限、成本高、风险大、效率低的特点。通过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则有规模大、成本低、风险低、效率高等特征,现代实体经济发展显然应主要依靠金融体系所提供的渠道。
金融体系是融资的主渠道,其效率的高低和控制系统性风险的能力直接影响了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最主要的是坚守金融体系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时间具有价值;风险需要补偿;以市场为主决定价格、配置资源;科学地监管和管制有利于避免系统性风险;金融体系稳定提高福利;避免金融企业过渡投机。上述这些基本原则对于处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大多数个人和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都要收集和处理信息。对金融体系来讲其经营的基础就是收集和处理信息。金融过程中充满着道德风险和信息的不对称,金融体系在决定配置金融资源时首先就要收集和处理信息。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金融体系看作为处理关于投资者信用程度、投资项目盈利水平信息的处理体系。银行向企业提供信贷时要分析贷款人的财物状况、评估贷款申请者的信用度。投资银行推介股票上市时也是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基础上确定股票的价格。股票交易所的制度安排中,信息披露的规则最重要的基本规则。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避免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如次贷危机和大规模不良资产问题)都需要有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因此,无论从那个角度讲,信息都是金融体系的关键。东南亚金融危机、2000年前后我国银行体系坏账问题、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都是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我们可以举出很多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在中国,金融体系如果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仍需要确立一些制度使资金借入者更多地披露信息。近来一些地方频繁出现“老板跑路”现象,并出现一些坏账,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老板”进行投机行为的信息无法被及时观察,其民间融资的规模和利率无法被金融体系和社会公众及时观察到。
时间具有价值。在金融体系中,时间具有价值是指在无风险和无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出借资金应取得正常的利息收入。通俗地讲就是存在银行中的资金应该获得扣除通胀水平后的正的收益。正的真实利率是一段时间内出让资金使用权应获得的收益。这个基本原则对吸引和鼓励储蓄不言而喻的。但是,这个基本原则在利率水平受管制的情况下常被破坏。其结果通常造成资产价格出现泡沫,投机交易旺盛,时间长了可能会出现系统性风险。前两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产生泡沫,大宗农产品投机旺盛,这些现象的产生都和金融体系的“时间具有价值”这个基本原则受到冲击有一定的关系。近来中国金融管理当局加大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步骤,真实利率水平有所提高,这从长远来看应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尽量减少泡沫的产生,利率是配置资源的基本要素,如果利率水平出现扭曲,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扭曲,产生资源的误配置。
风险需要补偿。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分析和评估风险。信贷过程中要分析借款者的违约风险;提供保险服务时,要分析被保险人的风险特征;进行股票投资时要分析资产组合的风险。没有人和机构愿意免费地承担风险,准确地判断风险的目的是要求服务对象提供风险的补偿,这就自然地引出了金融体系的第三个重要的原则。对风险进行合理的补偿也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由于违约风险相对较高,其融资过程中资金的成本也相对较高。能够提高违约风险溢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提高资金可得性水平。那种认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就应降低利率的观点是和“风险需要补偿”的原则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