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月,部分银行频频出现贷款负增长的情况。近日也有媒体报道称,6月第一周,信贷市场并没有如期出现回暖态势,工、建、中、农四大国有银行新增贷款,仅为66亿人民币。(6月19日《证券日报》)
刚刚过去的5月,在稳增长声声紧情况下,央行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932亿元,超出此前市场不足7500亿元的预期。市场认为,6月份贷款增长可能出现“小井喷”,然而,第一周四大行却仅增长66亿元。笔者分析,惜贷情绪严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增速将会更低更谨慎。
这种状况的出现,应从正反两方面思考。从积极方面思考,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说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在提高,管理风险的能力在增强,对贷款风险更加谨慎和警惕了。不像过去,保增长政策一出,就盲从盲目发放贷款,不惜酿成贷款风险,给未来经营带来压力和隐患。
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银行惜贷背后,折射的是经济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被动局面,和不景气状况可能加剧的矛盾。银行业从属于金融服务业,它主要服务于经济体,也就是说,经济决定金融,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金融。反过来,金融又反作用经济,金融状况是对经济的反应,是经济现象的缩影。银行贷款增速慢,个别银行贷款呈现负增长,要么是银行不愿意贷款,要么是实体经济贷款意愿不强,要么两者兼有。
目前,实体经济整体不景气,贷款需求不足是必然现象。国有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导致国企扩张速度放慢;民营企业经营处于困境之中,也不敢贸然贷款负债;中小微型企业困难状况没有好转,且呈现继续恶化迹象。种种因素,造成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不强。
从具体产业来看,房地产受调控因素影响,银行对其贷款限制性条件不少,家电汽车生产销售都在低迷状态,外贸企业困难重重,重点在建续建大型工程项目启动缓慢……大多数产业企业不敢贷款,大多数银行也不敢放贷。这就导致了一个多年不见的怪象:企业不愿意贷款,不敢于贷款;银行不愿意放贷,也不敢贸然放贷。这种现象,在金融危机时期的美国信贷市场,曾经出现过,它最终导致了美国政府向银行金融机构注资。
从银行内部情况看,银行除了担忧贷款风险以外,还有其内部原因。央行最新一次降息,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存款明降暗升,使得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在1个百分点以上。贷款收益驱动力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另外,从1季度底后,银行存款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使得资金头寸紧张,贷款融资成本上升。同时,银行业正在加速转型,摆脱过度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转而依靠发展中间业务、代理业务和投行业务等,这些都使得银行放贷意愿下降。
但是,信贷毕竟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也依然是银行盈利的大头来源,贷款增速慢甚至金融机构惜贷,企业贷款意愿不强,都折射出我国经济下行还有相当大压力,折射出我国实体经济遇到了不少困难。
当务之急,是尽快扭转经济困难的局面。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实施大幅度减税降费措施,减轻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负担,调动企业积极性,激活百姓消费;可以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大幅度提高消费意愿强的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刺激消费,有效将内需消费拉动起来;同时,投资这驾马车也不能完全停下来,包括重点在建续建工程在内的项目一定要尽快启动,及早完工。
激活信贷市场,有赖于宏观经济面根本好转。与此同时,信贷市场在促进实体经济复苏上也应该有所作为。只有各方面互相促进,中国经济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