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结构和特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形势需要金融体系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具体来说,一是要变“融资难、融资贵”为“融资易、融资廉”,特别要改善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群体的融资环境;二是要求金融体系提高适应性和灵活性,为实体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柔性服务;三是要求金融机构更好地发挥风险管理作用,帮助实体经济克服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
但是就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来看,还远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上述需求。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从间接融资情况看,近期由于经济下行,不良率反弹,银行普遍收紧了企业信贷。更有一些企业因为银行到期收回贷款后不再续贷而导致资金断裂陷入困境。据估计,随着股市的火爆,今年上半年进入股市资金高达4万-5万亿,但企业股票融资仅增加2223亿元,债券融资减少了3759亿元。显然大量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金融机构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意味着我国要跳出过去主要依赖投资驱动经济的传统做法,更多依靠创新创业拉动经济。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改变过去“亲近大企业、疏远小微企业”的经营重点,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担保和抵押的传统信贷文化,改变同质化、拼资源消耗的竞争模式。但是从现有金融业转型情况看,这种改变还相当缓慢。
金融业的风险管理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去年笔者在某边境城市调研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时了解到,一些年产值10亿以上的企业都不知道如何利用金融工具规避外汇风险。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金融体制改革尚不到位,金融市场存在结构性扭曲。而影响金融体系发展和金融市场有效竞争的障碍,集中表现在政府职能定位不准,对市场介入不当。有关部门对金融机构放权不够,管的太多太细,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活力。另一方面,广泛存在的“父爱”“母爱”保护也使金融机构难以开展实质性竞争。从金融体系内部看,公司治理尚存在缺陷,难以真正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从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看,各类市场普遍效率不高和缺少深度。
促使金融体系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绝非发布几项政策就能完成。需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政策措施和制度改革并进。从短期看,重点是参照前期政府简政放权经验,促使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企业适度放权,调整监管政策,激发金融机构活力;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丰富金融服务工具;调整信用担保模式,完善征信和信用评级体系。从中期看,需要加快推进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造和重组,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打破部门分割,建立统一市场和更加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决策机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规范发展场外市场活动;加快金融法律体系建设,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有效地维护市场秩序。(张承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