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总公司26日发布通知称,全国各高铁站将不再向动车乘客“免费赠水”。对这一消息,不少人第一反应是震惊:原来习以为常的“5100矿泉水”居然是赠品。那么接着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取消“赠水”却不降票价?有业内人士分析,车上、车站已经可以提供饮用水,再赠瓶装水的意义不大。但,这一小瓶神秘水的前世今生,却值得掰扯一番。
网友们之所以不买账,其实不只纠结一瓶水的有无,更在乎的是小瓶水背后的大生意。据新华社之前的报道,免费水发放随意、地点不明显,超过一半的旅客实际上喝不到,而生产商的毛利率多年超过70%,净利润6年涨近40%。重要的是,这家外资生产商,仍须铁路部门支付购买它的产品。换句话说,表面上对乘客是“免费”,说到底还是由国企买单,最终要转嫁到乘客、公众身上。
因此,动车的“赠水”名曰营销,实则垄断。仅看披露的财报数据,中铁快运迄今累计投入15.92亿元“买水”。身为国有企业、垄断企业,每一分钱怎么花,都应当充分地尊重乘客的意见、公众的意见。拿着国有资产,未经讨论便购买大量“赠水”,反过来想发就发、想停就停,未免让人联想起“任性”与“傲娇”等形容词。
应当说,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行业,铁路垄断经营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有垄断就要有监管,就要公开透明,一分一厘都要向公众交代清楚。以往,很多人对动车的票价、服务质量有过意见,可经常是媒体一批评,勉为其难回应一二,便不了了之。这次“赠水”的风波其实早前几个月已露端倪,如果还是“事出有因、查无实证”地糊弄过去,恐怕真的难以服众,尤其是在铁总身负巨额债务的当下。
“铁老大”既然改为企业,那就要按市场的规矩办事:一是成本与收益的核算要相当。国家投入那么多人、财、物力,万千普通乘客的“获得感”究竟怎么样?每年几个亿买水、赠水,要是用来降低票价或者改善服务,会不会更经济更划算?二是契约意识与法治精神。买水、赠水的招标信息常年说不清道不明,政府采购价怎么比网络零售价还高?
国企,国之重器,做大做强做优是全民共同愿景。什么叫强、哪里算优,得让老百姓来评价。只有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审慎、稳健搞好服务与经营,让乘客舒适度与付出的价款基本相当,让国有资产不被任何营销的旗号侵蚀、甚至流失,国企才能收获到广泛的信任,才能克服“老不信”的舆论危机。一瓶水的事,看似不大,较真起来,真不是小事,闻者当足戒。(井桥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