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这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无尽的荣耀。上世纪90年代,黄冈中学老校区150亩校园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无数人前来取经。但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黄冈中学的优势渐失。据统计,1999年后,黄冈中学再未出现过省状元,2007年后,也再未在国际奥赛上拿过奖。(4月6日《长江商报》)
对于黄冈中学,上个世纪80、90年代参加高考的人,可谓如雷贯耳,不但市场上有铺天盖地的“黄冈密卷”、“黄冈秘笈”之类书籍出售,无数老师更奉之如圭臬,不管“密卷”“秘笈”是不是真的,先要求学生们买来做完再说。因为一个事实摆在那儿,人家那儿不但是出省级“状元”的地方,更让人羡慕的是,除了考上被定位为重点大学的学生外,每年考上人人向往的中国最高学府——北大、清华,更是人数不少。相比于一般中学,数年都没个学生考上北大、清华,这份“神话”还真的不得不信。
然而,“神话”是怎么出现的呢?来自报道的信息告诉人们,根本一点就是:集中优质生源。“黄冈神话”始于1979年,当时高考制度恢复不久,黄冈中学在全地区择优选拔了23名学生组成“尖子班”,高考成绩让人惊诧:所有学生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并囊括了当年湖北省总分第一、二、三、五和第六名,仅失第四名。自此,不但“神话”产生了,还愈演愈“神”。
曾和不少在名校任教的老师聊过一个有趣而严肃的话题,假如各级名校没有“掐尖”,没有到处挖掘名师集于一校,没有集中县内、市内甚至省内的优质生源,开办名目繁多的“XX班”,那么在高考和各类竞赛中,学校会有那么多骄人的成绩吗?他们幽默地回答:好智力(孩子)教不坏,“调皮”的(孩子)看个人。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老师的引导很重要,这是常识。然而回味和老师们的聊天,也许会看出,现在所谓的一些名校,其实是某些人拿在手中利用的一把“政绩牌”,而不曾想到底何为名校,又该怎么评价名校。事实就这么告诉人们,一些地方依靠曾经的历史名校在大打“经济牌”,比如炒作大家周知的“学区房”。所以到今天,他们还要大打“名校牌”。
一所学校是否名校,能否成为人人向往的名校,一靠文化积淀,二在名人辈出,而不在于对师生资源进行“择优掐尖”。我们乐见,随着高考改革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曾经的“黄冈神话”不再出现,这是基础教育转向、教育资源走向平衡的一个好事情。可据报道,为重振“黄冈雄风”,黄冈中学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将采取众多措施——从今年起,在黄冈所辖地区,各地禁止单独提前招生,禁止截留生源,禁止干涉学生填报志愿,严格控制优质生源流向市外,维护正常招生秩序,切实保护好黄冈的共同利益。
不知道来自当地教育部门有关人员口中的这一“共同利益”所言到底意在何处,但至此,人们不能不得出一个结论:如此“择优掐尖”,又一个“神话”或将再现,它让人们忧虑:在教育改革已走向深入的今天,在很多地方,对于教育发展,对于具体的学校建设,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显然还有很多东西没扯清,比如教育的均衡发展,比如对学校的科学评价。
如果以黄冈中学的“重振雄风”进行解剖,真正的问题恐怕在于,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确实在某些方面“病”了。无论历史还是现实,名校从来就是喜欢制造“神话”的地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之于教育界,尤其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是否该有某种深刻反思呢?(肖应林)
[责任编辑:张洁]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