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高奖金达100万元的大奖,目前正在四川大学开展评选工作。3月17日,四川大学首届“卓越教学奖”网络票选活动正式开启,15位候选教师正接受师生的网络投票。从2014年12月底启动评选以来,这项旨在激励教师潜心于本科教学的大奖,遭遇了激烈的争议,引发了师生们的关注。(《中国青年报》3月23日)
四川大学设立的卓越教学奖,显示了高校对教学的重视,也给了热衷于教学的一线教师以尊重,值得肯定。只是,光靠重奖还不够,还应该建立长效的多元评价机制,让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比翼齐飞,才能让高校科研与教学并重,成为真正的人才培养基地。
科研能力的提升固然能促进教师的成长,但不能因此就偏废了教学,甚至让教学沦为教师的副业。其实,科研与教学应该互相促进。本来科研与教学并不冲突。相反,科研还能提升教师的学术底气,让教师上课更有学术味,也更能凸显教师的与众不同。因此,不如重奖能够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应用到教学的一线教师,这样也许能够激励更多的教师改进教学质量,从而改变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
其实,高校奉行的重奖之下、名师必出的心态不过是教育行政化的表现,并没有突破量化考核教师的怪圈。因此,四川大学的卓越教学奖成为争议的焦点也就不足为奇了,动辄上百万的奖励不过是教学一时的风光,也不可能惠及众多的一线教师。高校要建立更长效、更切实可行的教学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一线教师脱颖而出,而不是只把百万的奖励作为重视教学的杀手锏,甚至成为高校的危机公关策略,这样高校才能够回归教学的本质属性,教学就不再只成为科研的附庸,而是在高校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