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现在学校里学习国学的主渠道是课堂,大部分老师讲授国学的方法是将古文或诗词翻译成白话文,对文章中的难解词字进行讲解,通读课文,一篇古文的教学即告结束。其后,文章能否背诵、默写、翻译,是否能识别通假字,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等机械的考试方式成为学生掌握国学好坏的衡量标准,对涉及国学核心的人文精神传授和学子品性培养等内容,老师讲解甚少。
固化的授课和考核模式、古人价值观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偏差,造成很多同学对学习国学态度不积极,内心无法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在我们眼中,国学课程的增加意味着加重学习负担、增加语文应试难度。
作为一名在校的高中生,我们在对国学经典包罗万象的内容充满崇敬心的同时,也对教授的国学内容提出疑问:国学教的东西是不是太老套了?课本选用的国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真有关联吗?某些国学作品中提倡的精神是否还适用于今天?
与大家不喜欢那些埋在故纸堆里的国学教育相比,在我们学校,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些被谱上现代歌曲的诗词歌赋,同学们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和吟唱,对其内容的理解水平远远超过死记硬背的文章。而周杰伦的一曲糅合现代与古典精髓的《青花瓷》更是让无数学子在和唱中被国学吸引。
近年来,不少学校采取了诸如开学首日学生拜孔子、千人集体诵“弟子规”等活动,以缩小国学传授和学生学习间的时空差,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但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国学传授方式,并没有得到周围同学们的内心响应。其实,今后国学能否在中小学生中得以真正传承,关键在于传统的国学精神及文化能否在现代学生间唤起相应的文化认同感,而培养文化认同感的核心在于国学教育如何贯古通今。
现如今,巨大的网络储存空间,使国学传授不受时空限制成为可能。国学的传授,需要突破传统的授课及表现方式的束缚,吸纳更多的现代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