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与乡愁

时间:2015-03-24 10:25   来源:光明日报

  在笔者形形色色的微信群里,有两个群格外活跃。巧的是这两个群的主题对象也很相同,正是我们很多人来自或者所关注的中国乡村。其中一个群以年长些的文史哲研究人员为主,多关注乡村的人伦道德、教育风俗。另外一个群以年轻点的建筑家、设计师为主,多关注乡村的居所环境、生产生计。在熟悉两个群的内容和风格之后,笔者简单做了个区分,把前者称之为乡愁群,把后者称之为“乡建”群。

  “乡建”的意义好理解,新中国成立前有晏阳初、梁漱溟等人的乡村建设运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重在改变农村面貌,给予农民更好的生活。但乡愁的意义就模糊一些,从前的乡愁是指久未回家或者回不了家的游子对于家乡的思念,多指时空之愁;而当下的乡愁更多是指现代化大潮下对乡村所承载的美好品质和美好回忆的眷恋,是时代之愁。

  刚开始笔者以为乡愁群的人基本上只是坐而论道,然而不是,群里的许多人都在为乡村的教育和教化事业奔走出力。群主更是以教授之尊,每个月用十数天的时间赴山东河南等地和农民打成一片。而“乡建”群也并非全是画图纸盖房子的工匠,他们中很多人拥有博士学位甚至海外学历,他们思考争论问题时大段大段的理论飞扬也常常让笔者叹为观止。

  令人困惑的是,除了分享一些共同的消息之外,这两个群基本上不相往来,同时参加两个群的聚会和讨论的人真是少之又少。不相往来的原因不是没有机会交流,而是真正的旨趣不同。或许“乡建”群觉得乡愁群里那些“礼崩乐坏”的讨论有点儿大而虚,而乡愁群则觉得“乡建”群里讨论的那些厕所改造、土壤修复有点儿细而末。

  这小小的两个群的隔阂与分歧,大概也就是当前农村工作中两种思路的隐喻。一种思路从物质入手,努力改造农村面貌,为了给村民提供更舒适的生活而乐此不疲。一种思路从精神入手,看到质朴的农村生活和良风美俗一去不复返,希冀能够返本开新,抗拒物质世界的诱惑。虽说每个人术业有专攻,这两条思路可以并行不悖共同为农村农民服务,但是如果这两路一直交流不畅,恐怕他们的努力有部分是要互相消耗的。

  如果说去年12月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概念的提出,正好印证了现实中这两条工作思路的话,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光提出这两个概念还远远不够。如果要实现农村农民的良性发展,“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必须齐头并进相互融合。

  在今年春节前后流行的各种“返乡笔记”中,令许多知识分子感到不安的不仅仅是农村物质环境的衰败,更多的是在物质化潮流汹涌而来时原有的乡村文脉的破坏和消失。而这种文脉丧失给心里带来的失落,不是任何物质所能填补的。

  这就告诉我们,乡村种种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客观上来说,时代汹涌向前,乡愁终难幸免。然而,只要每一个“乡建”工作者多一点儿乡愁的关照,每一位有乡愁的人多一些务实的向前看的态度,我们依然有希望再造出物质和精神上都小康的美丽乡村来。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