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反垄断案的两大看点

时间:2015-02-11 14:4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家发改委以60.88亿元罚款和一系列整改规定,结束了国内外市场高度关注的高通反垄断案。纵览这场长达14个月、创造了中国反垄断罚款金额最高纪录的大案,主要看点在哪里?

  首要看点无疑是此案为全球手机产业界及其消费者创造了一个更公正、更可持续的环境。做到这一点,靠的是打破高通的“专利桎梏”。

  在高通模式下,多年来,高通销售芯片时坚持要按整个终端售价的一定比例收取专利费,从手机屏幕、手机壳、电池、相机、耳机……乃至手机上镶嵌的钻石,都得为高通的芯片支付专利费,以至于中国3G手机制造商利润中有一半要用以支付高通专利费,本已微薄的利润进一步摊薄,进而拖累中国整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连续数年不足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7.11%)的七成,WCDMA和CDMA2000两种3G制式手机售价也因此提高了200—300元,可谓制造业与消费者双输,高通则从中国收获了它49%的营业收入,利润率高达60%。这种模式的掠夺性质显而易见,而一个饱受过度掠夺之苦的制造环节绝无可能支持整个手机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手机产量占全世界81%(2013年),“中国制造”手机覆盖了全世界几乎所有市场,其他一些西方跨国巨头也跃跃欲试意图复制高通模式,因此走向极端的高通模式已经成为全球手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专利桎梏”。

  第二个重要的看点是高通和市场对这项裁决的反应。如此巨额罚款,无疑有损高通当下的收益;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又意味着高通未来未必能够延续它此前惊人的高收益率。但资本市场对此的反应是高通股价显著上涨,高通公司的反应是接受裁决,而且宣布将扩大在华投资规模。这样的反应表明中国国内销售市场、中国产业的巨大规模赋予了中国强有力的谈判地位,无论是资本市场参与者,还是高通公司决策者,都认识到了这种力量,都认为结束与这样强大力量的对抗更为可取。

  这样的反应更表明中国对外企反垄断实践较好地把握住了原则与分寸,表明我们并没有把反垄断调查作为一种从中国市场排挤外企的保护主义武器,而是用作一种旨在维护市场秩序的、“中性”的工具。我们对高通垄断行为的罚款和整改要求,不是为了把高通在中国市场上“整死”,而是希望它能够与中国同行共赢。中国国内销售市场、中国产业的巨大规模确实赋予了中国强有力的谈判能力,但我们没有也无意滥用这种能力。

  正因为如此,60.88亿元罚款绝对数字虽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高通却认为这个处罚是可以接受的,宣布要扩大在华投资经营规模;资本市场也认为这个处罚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将不确定性终结、高通能够在中国市场持续经营并获得合理预期收益视为重大利好。

  回顾去年,一批国际商业游说团体抨击中国对外企反垄断调查“不公”,美国财政部长雅克布·卢也声称中国针对外国企业的一系列反垄断调查可能给中美关系带来严重影响,等等。对比他们当时的反应和高通反垄断案处罚公布后当事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反应,岂不是很有兴味吗?(梅新育)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