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报道,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经济转型要求的凸显,各地招商引资工作经常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要取舍要拒绝,另一方面负责干部还要完成不断增长的考核指标。“压力山大”之下,一些地方出现重复统计、扩大统计口径甚至虚报数据的现象。
招商引资这副牌打了几十年,确实对地方经济、全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拉动作用。但到了现在,内外部环境都有了很大变化。从外部来说,世界经济环境不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回流本国,外商也玩得精了,各种要价。从内部来说,我们自己也对土地使用、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应该是更“挑”了。
此消彼长,牌局进行得更艰难,是必然的。这个时候,招商引资的牌就应该换个玩法,应该由追求“量”改成追求“质”。不光要看引进的资金是多少,还要看项目是不是本地最需要的,资金能不能实打实地到位,土地、政策的投入产出比是不是合算,会不会给环境带来不好的影响,以及项目的实施是否可以有长久收益。
规则改变,玩牌的人也该有所变化,对经济、环保乃至土地政策、谈判技巧更为精通的人士,必须走上前台。在应对招商引资的事情上,地方政府应该建立“智囊团”,理智科学地与对手谈判,争取最大限度地双赢。仅仅靠展示热情、拼大酒去打动对手,显然已经过时,且不合潮流。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应该积极引进。自己的力量充实了,就不会让人家觉得我们是土豪好糊弄。
当然,相应的考核制度也该有变化。招商引资一定要追求量的增长么?一定要数据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么?恐怕未必。经济与市场,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规律,地圈了资金却不到位、开发区建了却没人入驻,这些教训比比皆是,都是贪大贪快的恶果。要给经济增长空间和时间,也要给双方共同成长一个过程。如何成长、怎么成长,各地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制定不同的规模和路径。互相攀比,导致的就是不同地区的恶性竞争,导致的就是被逼无奈的造假。
身为一地领导,应该更科学、更清醒地去看待本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爱拿着统计数据去说事,那是好大喜功。真正的成绩,是天青水蓝,老百姓过得宽裕、舒适、稳定。这些做好了,能赢得投资者的尊敬与重视,也能引来资金和发展,那就是良性循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