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京津向河北“养老迁徙”的绿色通道

时间:2014-10-23 10:54   来源:中国网

  “京津冀一体化”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率先提出的,旨在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作。但是,京津冀一体化与其说是经济概念,不如说是系统概念;与其说是区域战略,不如说是国家战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京津冀一体化将为河北新兴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战略机遇。河北毗邻北京、天津两个一线大城市,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区位优势;又是传统的农业大省,物产丰饶,生态良好,加之先声夺人搭建了养老平台和高地,使得河北拥有得天独厚的养老产业优势。凭借远亲不如近邻的“近邻效应”,河北的养老产业预期可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战略生长点,从而促进一个开放系统中人口和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可以预计的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父母出于对空巢失能的恐惧对机构养老、专业照护和医养模式将产生依赖性的刚性需求。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将促进京津两地老年人口向河北聚集,“养老迁徙”将带入巨量的养老资本和巨大的养老需求,刺激河北作为“养老重镇”的快速发育。河北则率先伸出橄榄枝,探讨北京老人入住河北养老机构的可能性,充分利用河北的养老资源,分解北京养老机构老人入住的压力。不像北京地区寸土寸金,没有更多的好地方兴建新的养老院,比较来看,河北的建院成本和养老成本应该更低。经验表明,养老产业发展有巨大的纵深和空间,其在地老化、机构照护的上游产业将带动旅居养老、老年辅具等用品下游产业的发展。如果河北为舒缓北京、天津的养老压力作出了贡献,那就理应得到相应的财政支持和政策红利。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和养老产业的一体化应该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然而,目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宏图的展开却遭遇了人口管理制度和养老产业政策的深层障碍,导致一些老年人和养老机构陷入政策性、制度性养老困局。

  其一,一些政策所规定的老年人所享福利待遇是根据户籍确定的。按照河北省的相关政策,可以按照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数量对养老机构进行一定的补助,但是前提必须是河北户口的老人。这就使得有外地户口的老人产生了同是国民和公民却被另眼看待的不公平感觉,也给承养了一些外地老人的养老机构带来了不公正的对待。例如,河北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离北京很近,所以90%以上在这里住的老人都是北京户口的老人,因此养护中心享受不到平等的政策红利。显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是社会、经济、人口等全方位的融合、互动和共进,需要体现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户口的地理边界放到多宽,是“区域一盘棋”还是“全国一盘棋”,而在于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到底是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还是在划地为牢的户籍制度下接纳和排斥并存,分类对待。根源于行政区隔化管理的户籍制度会带来歧视性伤害,这一点需要坚决回避。为了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借京津冀一体化的契机,改革的方向是以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和养老机构的利益激励为根本。政府的补贴政策应该促进权利平等,因此不必考虑歧视性的户籍因素。因为户籍具有天然的分类分层的分别功能和歧视功能,使得一群人在享有福利的同时总有另外一群人被剥夺了这样的权益,从而产生了社会不公和心理不平,人为制造了一些有违初衷的社会问题。

  其二,还有就是医保的政策对接问题。现在人们有关机构养老的模式越来越达成“医养结合”的共识,多数老人离不开医养和照护;如果老人选择的养老机构同时拥有可靠可信可及的医疗资源,医养模式就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老年人就能有保障地做到安养、乐活和善终。如果北京老人选择到河北养老,医保问题不好解决,医疗费用异地报销受到“户口”的屏蔽和局限,这客观上会限制一些老人去河北住地养老,不利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毫无疑问,经济发展的区域一体化需要政策制度的区域协同化。时至今日,京津冀两市一省需要同步实现省市行政局限的“政策突围”和“制度突破”,探索异地医养政策的“绿色通道”,朝更深层面的区域一体化方向迈进。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三地养老社保制度必将探索建立共同的对接平台,使得在不同地区就医、享受各项福利的老年人都能实现更方便的保障,共享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带来的福祉。

  其三,政府要引导、规范和培育养老市场,避免养老市场的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以及养老产品的低水平、高价位供给。养老产业是载荷着积德行善、扶贫济困内涵的特殊产业,需要长线投资眼光放远,不能唯利是图急功近利。如果把养老市场当做一块“肥肉”进行完全商业化的分割,就有违养老产业发展的初衷——为政府分忧,为老人尽孝,为家庭分担。养老产业是养老社会企业的一块“养老责任田”,要提倡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关注他们的人格尊严、人性需求和权利保障。例如,要降低老年人的入院门槛和养老成本,特别要雪中送炭,关注低收入、失能老年人机构养老的医养护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创造“品质养老”的本土品牌。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