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报告显示,网络舆情尤其是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去年以来,体制内媒体和普通网民的舆论影响力上升,意见领袖和市场化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则有所下滑。对此,成都华格董事长江兴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迈入新媒体政治传播新时代,网络反腐制度化提升
中共十八大以来,持续的反腐风暴在中国掀起,全国上下的反腐治贪行动持续成为舆论焦点。然而,从民众微博举报到中纪委开设网站,在近年来的中国反腐风暴中,网络反腐力量正在整合中异军突起。
2013年以来,中国官方尤其重视互联网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着力提升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水平。在整合监察部网站、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之后,新版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上线。随后又顺应时势地推出了网站的移动客户端,并接受专题举报。
此外,中国的政务微博在影响力、传播力、互动性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政府部门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微政务在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务微博、微信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
在微博、微信热兴的大背景下,中国大步迈入新媒体政治传播新时代,尤其是网络反腐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媒体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和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新载体。
二、华北华东地区成舆情高发地,反腐舆情事件最受关注
蓝皮书援引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数据,对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全国的舆情事件进行分析梳理,选取的100个热点舆情案例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反腐舆情事件占比20%,与反腐相关的舆情事件是2013年最受网民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类别。
此外,司法案件和灾害事故等类型舆情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均占比10%。其余还包括公共卫生、恐怖袭击、政策争议、网络谣言、社会道德、经济事件、媒体事件和领导人形象等。
从地区分布来看,北京、湖南、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是2013年以来舆情事件的高发省份。从地域划分来看,华北、华东地区成为2013年社交媒体舆情的高发地带。华中、华南、东北地区引发全国关注的重大舆情事件低于平均数值,西南和西北地区相对较少,但恐怖袭击事件多发。
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社交媒体舆论力量的构成主要包括普通网民、意见领袖、市场化媒体、体制内媒体和政务新媒体(微博、微信)五支力量。
三、网络舆情,要“管”, 更要“疏”、“导”和“防”
江兴明认为,在新时代的网络环境下,网络舆情呈现匿名性和多元化、即时性与交互性、难控性与可控性、广泛性与局限性和突发性与蔓延性等特点,管理好舆情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针对网络舆情的新的特点,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变被动为主动,不仅要立足于“管”,更要倾向于“疏”、“导”和“防”。
立足对网络舆情的“管”。主管单位应加强管理,敢于对微博大V造谣、传谣等行为严厉打击。同时,为了防止相关网站出于商业利益等因素不作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主管部门要设立举报热线,积极受理广大网民对网络造谣、传谣等行为的投诉,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增强对网络舆情的“疏”。必须增强“疏”的理念,大力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营造有利的网络舆情环境。对于各种负面偏激言论,要对被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对于反动言论和恶意攻击,要及时辟谣;对攻击性言论,要进行有力批驳。
强化对网络舆情的“导”。完善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人才资源整合制度等,形成联动机制,及时、快速、畅通地引导网络舆情。
建立对网络舆情的“防”。政府要及时捕捉网络舆情热点,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通过对网络舆情形成发展规律的分析,预测和把握网络舆情热点出现的规律。
网络舆情与社会的安定密切相关,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个领域,它反映并影响着一定范围的社会舆情的生成与发展。政府部门对新媒体的运营,对新的舆情环境的了解,都决定着舆论的导向。(江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