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朱慧卿
同学毕业后两年没见,初次联系就是邀请参加婚礼,甚至提供了银行账号,表示“人不到礼要到”,近日,安徽合肥市民孙先生遇到这“难受”的事。“五一”将至,合肥市民纷纷感叹道:“接连而至的婚礼和‘份子钱’,让人吃不消。”(4月27日《安徽商报》)
“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皆举礼也”。正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说,对中国人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就是礼仪关系。用适当的礼物表达情意,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一份礼就是一份祝福,就是一份真情,就是一份中国人特别看重的面子。古人把礼仪人生视为一种让人称赏的高尚人生,有人宁肯掉脑袋也不愿失掉礼仪。不过,礼仪须有“度”,没了“度”,就可能进入礼仪误区,害人害己,亵渎礼仪。两年没见的“老同学”,一联系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收礼账号”,这种做法无疑引人忧虑与深思。
毋庸置疑,适量的“人情消费”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良好方式。但是,“人不到礼要到”,却使可贵的礼仪异化为一种令人生厌的敛财手段。喜欢热闹乃人之天性。人们选择“五一”结婚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小长假时间充裕,亲朋好友都可以参加,还讨个重大节日的好彩头。不过,假日集中宴请,初衷本善的“礼尚往来”进而演变为沉重的“人情债”,甚至到了“人不到礼要到”的地步,怎么说都是一种悲哀。须知,礼仪一旦背离了适度的原则,礼金也就成了疏远人与人之间珍贵情谊的那个讨厌之物。
“份子钱”成为工薪一族无力承受之困扰,说明送礼习俗,在中国特有的人情社会与面子思想的发酵下,已经越来越畸形变味。变味的礼金,毒化社会风气,更可能滋生贪腐。笔者认为,应对之策有二:一是加强教育,二是强化约束。政府部门可以多加引导,着力营造全社会正读礼仪的风气;有关部门要理直气壮地对权贵们严密监管,严惩各类借机敛财行为。(刘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