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金融制度,一种金融产品,如果能受到大量融资者欢迎,一定是它的“对面”有欠缺,难以提供这种金融服务
大国经济有很多的标识,包括总量规模、产业结构、贸易、人才与法制,其中非常重要的指标是金融体系。与大国经济相适应的大国金融,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应是我们今天按照中央要求,“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前置考题。
完善的金融体系,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支撑。一是有足够的窗口,它的融资和投资活动有广泛的平台,同时这个体系是透明的,让市场参与者拥有充分的选择空间。二是有足够的长度和宽度,不仅在国内配置资源,还可以延伸到国际来配置资源、分散风险。三是有足够的深度,没有深度的市场出现不了航空母舰,这里指的就是市场化的程度。
以此三点检视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不难看出,我们最缺乏的仍是金融市场化的深度。在这个战略层面来思考,中国经济要想维持百年的成长,完成现代化的目标,成为一个伟大的市场,构建一个充分开放、透明、竞争性的现代金融体系,至关重要。当下,最为紧迫的改革突破口,就是按照三中全会要求,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让我们的金融体系足够“深”。
时至今日,我们的利率市场化仍在加快推进之中。可喜的是,2013年从外部促进这一变革的新兴力量出现了,正是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将其视为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重要一环,不仅在于几家民营资本的鲶鱼效应,更关键的是它触动了金融改革的根本问题。其中,包括利率的市场化、金融产品的创新,特别是服务对象的质的转变。
部分金融企业中,一直以来存在为大企业服务、为富人理财的不良倾向。如何转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普惠式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机会、中低收入群体进行财富管理的机会,都纷纷增进了。这背后,乃是互联网金融更强调的“一切为客户考虑”的市场化思维——你需要什么,我创造什么。
这些,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基因”是完全不同的。一项金融制度,一种金融产品,如果能够受到大量融资者欢迎,一定是它的“对面”有欠缺,难以提供这种金融服务。所以,当互联网金融把客户体验的快捷、灵活、高效放在首位,就如同“电商模式”对传统店铺的颠覆一样,形成了金融领域市场化的变革,逐步呈现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之后的第三代金融业态。
当我们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发展时,不要忘了,任何金融类活动都有风险。互联网的风险更为特殊,这种风险是衍生性的,与传统的金融风险有根本差别,比如透明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特别是加强监管的标准是什么,一定要搞清楚,因为只有明确了内部的风险结构与特点,才能让监管标准去对冲特定的金融风险。
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走过了30多年,市场的改革方面仍有不完美的地方。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一是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价格要以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中国金融改革必须遵循这两条铁的规律。(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教授。本文为作者在央广经济之声“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