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两会政协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上,委员曹志伟现场展开一幅长3.8米的“人在证途”长卷,列明个人一生常见办证就超百个,以此直观展现市民办证的繁冗和不易。他吐槽说:“中国人一辈子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2月20日《南方都市报》)
按曹志伟委员的分类,目前国人需要办理的证件分为六个类别:身份证明类、学历证明类、工作证明类、家庭婚姻证明类、财产保险证明类、生活证明类。办理这些证件需要经过18个部委局办,39个处室、中心、支队和所审批,盖100多个章,并需要缴费。
客观地说,个人证件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活动空间、流动性大大增加,身份标识变得极为重要。但是,证件存在的必要性,并不能成为证件泛滥的理由。目前,国人的证件种类繁多、办证程序繁琐、证件管理复杂,往往让人疲于奔命,已是不争的事实。
庞大的办证人群,不仅要花费数额不菲的申办经费,也让部门权力在办证的规定程序、具体环节中得以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证件都代表一种权力,每一次收费就是一种权力“变现”。过多过滥的证件,不仅为办证部门寻租提供了空间,也为办假证开辟了市场。
其实,名目繁多的证件一直难以精简,根本原因往往是部门利益在作祟。随着社会的发展,证件功能的增加是必然,但证件数量的增加却未尽是必然。散落在许多部门的证件,完全可以合并,证件背后的公共服务完全可以整合。
简化程序,精简证件,也是大势所趋。据专家分析,未来的社会保障卡的意义将加强,因为它不仅证明了中国公民的身份(身份证的功能),还证明你可以缴费,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待遇,还能解决户口人户分离单位档案断档的问题,所以,社会保障卡替代多种身份证明是必然趋势。
而信息化时代,一张芯片能够容纳的信息足够多了,也为诸多证件介质与功能的合并整合提供技术上的可能。依托公民信息大数据库网,逐步实现“一证行天下”。众多的证件可以“合并同类项”,不仅可以提高证件的技术含量和信息含量,取消并合并大部分证件,从而减少证件数量,也会让造假者付出更高昂的代价。
当然,要达到这种以人为本的治理模式,需要顶层设计打破部门利益的樊篱,防止一些部门以管理与服务为名“各自为证”,在办证过程变相捞取“福利”、扩张权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从名目繁多、名正言顺的办证之累中解放出来。而从证件办理的亟须改进,也可以清晰映射出当今社会从管理向治理转型的必要与紧迫。(尹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