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治空气污染,兰州市从9月份以来每天坚持在全市主要街道路面洒水。然而近期以来,兰州市最低气温降至零下,道路湿滑引起交通剐蹭事故高发。有市民指出:“兰州市最近大街小道都是洒水车,苦了行人的鞋、司机的车,虽然兰州的天确实蓝了,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能维持多久呢”(11月20日《北京晨报》)。
洒水降尘是治理空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是造福群众的实事好事,却因为没有统筹兼顾天气状况,寒冷中将洒水继续进行到底,怎会不导致道路结冰、引发交通事故?虽说洒水后兰州空气质量提升了,但群众出行质量却下降了,此升彼降的“意外”让人始料未及,说到底还是官员的民本意识“结冰”僵化了。
洒水降尘“洒”出一堆事故,无疑反映了三个问题:一是工作深入性不够,一些官员还没有从机关高楼中走出来,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到一线体察民情、倾听民意,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举过头顶;二是工作预见性不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往往不动脑筋,缺乏对负面影响的充分估计、对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结果顾了“头上的”却忘了“脚下的”,受苦的还不是咱老百姓?三是工作协作性不够,洒水降尘是环卫部门的事,道路结冰引发交通事故则由公安、交通部门处置,由于“各打各的鼓、各敲各的锣”没有一体化协作,怎能不“摁下葫芦浮起瓢”?
全城洒水降尘的出发点固然没错,但之所以好事没有办好,说明做事的方法不对。且不说兰州冬季气温常在零摄氏度以下容易结冰,就是常规洒水降尘也大有讲究——何时洒更有效、如何洒不扰民,这些问题如果考虑不周全、做事不细致,只顾着让洒水车满街跑,到头来怎会不产生群众脚踩一路水湿透鞋、路滑引发车辆剐蹭高发呢?
洒水降尘虽是民生小问题,却蕴含科学施政大学问。好心要成事、好事要办好,关键要把群众“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判断取舍的标准,既科学作决策,更务实办事情。只有不断提升民本意识、办事水平,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才能让好决策赢得好掌声,而不是吃力不讨好,群众不领情。(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