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时,概括了八个“共同信念”,其中一个就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生活变得更为富裕,是每个地球人美好的愿景。然而,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富裕起来的是少数剥削阶级。就是已经成为最富的美国社会,贫富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出现所谓“1%的富人收入畸高的弊端”,以至酿成民众“占领华尔街”的激烈抗议行动。
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就是朝着这样的目标去奋斗的。当然,在建国后,我们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一平二调”、“大锅饭”,使得经济动力衰减,呈现“票证经济”、“短缺经济”,不仅没有“富起来”,反而出现“穷则变、富则修”的“贫穷社会主义”,搞什么“穷过渡”。新时期,我们从这种非正常的理念和境况中走出来,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有力判断,尤其是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成为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成为人们的共识,指导着我们的行动。
由此,“共同富裕”一直是人们的一个愿景,“坚持共同富裕”成为一个信念。
改革开放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谓改革,就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要“伤筋动骨”,尤其是经济体制,我们“做的手术”,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伊始,农村的联产承包,城市工厂的砸“铁饭碗”、“大锅饭”,都是冲着“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去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就是这时候的一种魄力和决心。市场经济崇尚“多付出多得”,而且“按要素分配”,由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联系,社会从财富地底下喷涌、极大增长,中国人民在上世纪90年代告别短缺经济,老百姓由衷地说,“毛主席领导人民站起来,邓小平领导人民富裕起来了”。
但市场经济是双刃剑,在人民总体富起来的情况下,收入差距,包括城乡、地区的差距也扩大起来。有数据显示,1978年,农民的年收入为13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43元,2011年,农民收入697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810元,收入都增长几十倍,而差距拉开了,1978年城乡为2.58倍,2011年为3.13倍,而同期,国际平均城乡差距为2倍和1.7倍。地区差距同时扩大。基尼系数也从0.18(1978年)到现在的0.49,超过0.4的警戒线。国家统计局2000-2010年资金流量表显示,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53.3%下降到47.8%;在国民收入中,政府收入占比由14.5%提高到18%;企业收入占比由17.9%提高到21.6%;居民收入占比由67.6%下降到60.4%。
收入差距的拉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成长的烦恼”,差距扩大也造成社会的不和谐的声音。期待对收入分配改革“再破冰”,追求“共同富裕”,是目前民众的强烈的呼声。正是这样,十八大提出“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正是与民众想到一起去了。
改革开放,使中国“国强民富、民族复兴”,这是大家的“中国梦”。强国和富民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强国,国家落后要被挨打,近代中国就有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的屈辱的历史,强国的方针是得人心的。然而,富民同样不能小视,共产党的天职和宗旨就是“让人民过上富裕的日子”,没有“民富”,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会下降。十八大报告和新一届的中央领导的言行之所以受到民众的拥护和响应,重要之点,就是其中“民富”信号是那么的强烈!比如——
两个“百年远景”。十八大报告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我们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000年“总体进入小康”,按照国家统计局的16个量化指标(GDP、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恩格尔系数、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营养摄入量、住房面积、道路长度、森林覆盖面等)计算,按地区算,59.6%进入小康,桉人口算,75%进入小康。2020年须“全面进入小康”。另外,到建国一百年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按世界银行的标准,目前大约人均GDP达到一万至一万两千,进入中等发达阶段,我国2011年的人均GDP已达5300美元,即到2020年“翻一番”,我们将达到“中等发达”的标准,当然,到2050年的标准会进一步提高,但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我们对达到美好愿景充满自信。
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计划”。我国2000年总体迈入小康,2020年将实现全面小康,具体指标为“实现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也就是GDP从39万亿元增长到近80万亿元,农民年收入从5919元,增长到约12000元,城镇居民从19109元,增长到40000元,其中还有CPI每年增长的因素得计算进去,城乡居民的这两个收入数据,就十分具体,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据统计部门测算,倘若城乡居民的收入自现在起至2020年,每年都增长6.8%,我们就能达到这个目标。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对企业来说,十八大报告说,“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论述分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话语,民众尤其期待它的实施和兑现。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有巨大增长,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相比之下,教育发展虽然每年有明显的增量,但在世界的排位处于并不显眼位置。2008年,国际有关资料显示,教育投入占该国GDP比例的排位的比较中,我国只排在第96位。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弗逊说:“每一代美国人都能达到远超过前一代人的教育水平”,而且,杰弗逊说,“不同民族、地区教育程度差距逐步缩小,经济发展的差距也随之缩小”。注意他说的“远超”,给人启发。现在,我们的教育发展也加大投入力度,今年全国投入8000亿,上海投入700亿,以在今年达到教育资金占GDP的4%,可见政府的决心。人们注意到,我国是城乡差距明显的“二元结构”的国家,经济发展差距与教育发展差距联系在一起。教育均衡化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约有2.5亿流动人口存在,造成流动打工者子女的求学存在不小的困难。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济学告诉我们,教育(包括医疗)属于“第二类公共产品”,是所谓“提升公民素质的公共产品”,有一定的竞争性、排他性和分割性,“共享”的难度更大。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城乡、地区差距客观存在,享用教育资源的差距亦客观在,需要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统筹兼顾,尽力加以“均衡化”布局和配置。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上海正在先行先试的“重点大学、中学郊区开设分校”、“3所以上名校集团办学”、“委托专职机构办中小学”、“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办学”、“城郊结对办学”、“搞办学联合体”等,组成交流合作和共享资源的校际合作组织,都是有益探索。我们期待教育兴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和谐局面的呈现。
人民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在与记者见面是说了一段推心置腹的“大实话”:“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番话被国内外媒体高度评价,笔者以为,这人民所向往的十个“更”,就是人民对“民富”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说出了人民的心里话,表现了党和人民群众是心心相印的。
当然,此文列举的几个案例,是十八大报告和党中央领导言行关于民富信号的很小一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都渗透着“民富”的设想和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十八大最亮的亮点之一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地位的确定,民富信号的强烈,正是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尤其是践行以人为本核心立场的表现。我们深信,在党和人民的同心协力奋斗下,国强民富的民族复兴的梦想,一定能“梦想成真”。周锦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