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白血病男童帅帅,10月17日零时56分在北京的一家医院停止了呼吸。在他生前,父亲拒绝捐献骨髓,不支付抚养费及医药费,一家人还打了官司。原本家人期待父子能见最后一面,但直到帅帅离世,也未能等到父亲来看他。很多网友对此进行谴责,认为“太狠心了”。(10月23日《河南商报》)
帅帅的悲剧,引发了网友巨大的同情和关注。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尚未来得及品味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因患上白血病,早早离开人间,这已经是一种难以想象的不幸,然而更加不幸的是,在他患病期间,在他最需要亲情呵护的时候,父母反目成仇,甚至在他离世之后,矛盾仍在升级。也正因为这样让常人难以理解的离奇情节,这一事件迅速由一起个体悲剧、家庭悲剧,上升为一个社会伦理事件。
事件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于最初的信息中刻画了这样一位冷酷无情的父亲:2011年8月,帅帅被查出急性白血病,通过骨髓移植才有可能康复。其父母做完配型检查,双方都能移植,但首选为父亲。但就在医院给帅帅进行了大量的化疗或大型联合放疗,孩子自身免疫力已被破坏,就等父亲的骨髓来造血的节骨眼上,当父亲的反悔了,不捐了,甚至中断每月给孩子的生活费。据说,在得到父亲拒捐的消息后,孩子的妈妈抱起孩子就朝窗口跑去,所幸,被孩子的姥姥劝下。
很明显,这只是单方面的说法,在没有得到印证之前,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最起码,从基本的情理出发,父子之间血肉相连,怎么可能忍心置孩子于危险而不顾?这背后,难道就没有外人不知道的隐情?然而,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些,大多数人都在愤怒、谴责和谩骂,恨不能将这名父亲放在道德烤架上。
随后,帅帅的父亲在新浪博客发表长篇博文回应网友的指责,称自己和家人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屈辱和悲伤,博文中直指孩子的母亲一家延误了帅帅手术的最佳时机,把孩子当工具,诋毁父亲的名誉,欺诈爷爷的钱财……言辞颇为激烈,但或许是指出了更多的细节,让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发生了:不少之前谴责父亲的网友开始发生转变,认为“我现在相信这个父亲了”。
其实无论是母亲一方的陈述,还是父亲的回应,都只能算是一家之言,都未必是真相。然而,还有多少人真正关心真相呢?网络时代,我们接受的信息是如此之多,信息传播的速度是如此之快,再耸动的新闻事件往往也只能“存活”很短的时间,而后迅速被下一个热点所取代。在这样一个新闻快速消费的时代,很多人已经失去了等待真相的耐心,他们更关心的不是事件的真伪,而是事件的轰动性和故事性,他们更愿意扮演的不是理性的分析者和冷静的旁观者,而是高高在上的道德判官,去发言去表态,这是多么轻松而有成就感的事情。只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当他们在激情挥洒着道德冲动的时候,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网络暴力,要么伤害了这个,要么伤害了那个,或者两个都伤害了。
通过网络传播的事实,难免有失真的问题。这很正常,但作为网友即便不具备辨别真假的能力,最起码也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急着下结论,更不要对任何事都非得下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这是网民的基本修养。如此,网络才不至于成为“舆论暴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