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背后的特权思想更应该取消

时间:2012-10-23 14:3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市场上假借国家机关名义,打着“专供”和“特供”名号的产品不少,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市场上销售的所谓“专供”、“特供”商品基本都是假冒的,目的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提高产品的价格、提升产品的销量。专家提醒,消费者应该警惕这些产品背后的骗局,防止因为产品的质量问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尽管国家工商总局等四部委,针对生产销售“特供”、“专供”商品的专项行动来得有些迟缓,但总算出重拳了,这不仅能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整肃商品市场,也有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特供”现象,是物质匮乏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198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就明确指出:取消对领导同志少量食品的“特供”(领导专用),固定供应点的所有食品一律按市价、按市民定量供应;价格和经营业务接受物价、工商部门的监督。然而,“特供”作为一项制度在中国已经废除了二十三载,可各式各样的“领导专用”在社会上还很流行。

  现在的问题是,虽然有些“特供”是假冒伪劣商品,但毋庸讳言也有不少“真特供”。“真特供”不仅意味着产品质量更好的保证,更是一种特权的象征。精明的商家抓住了商机,这些“专供”和“特供”商品的出现,恰恰是当今有些官员根深蒂固的特权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投射。

  倘若从市场供应的视角来审视,商品安全可靠,应成为企业遵循的基本道德底线。如果在实施过程中搞特殊,把本应平等供应全体百姓的商品变成了少数人的特供产品,甚至专用产品,这不仅割裂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也不符合执政为民的理念。

  按照共产党人的宗旨,任何时候,官员与普通群众的生命权与健康权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唯有官员与百姓同喝“一瓶酒”,同吃“一个篮子”的菜,同用一种商品,才能共同感受到民生疾苦,体会到社会的冷暖,从而激发抓好各种商品质量的内生动力。

  从某种程度上讲,打击和清理“专供”和“特供”商品并不难,而隐匿在特供商品背后的特权思想,倒不是很容易彻底清除干净。有鉴于此,一方面,要摒弃“特供”和“专供”系列产品,真正把各种商品由“特供”、“专用”变成普供,我们的商品安全才有望得到根本性改观。与此同时,在打击“特供”、“专用”商品的同时,更要约束权力,比如通过限制三公消费,让“特供”商品没有生存市场。总而言之,期待服务于“特权”的“特供”,能早日随“特权”一块消失。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