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别放大对学校教育的仇恨

时间:2012-10-16 14: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10月10日的一篇报道《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开学一月摧垮家长坚持6年的教育观》,在微博上引起了热议。如今,“在家上学”已是很多地方一些家长的选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冲突,也不是啥新鲜事儿,家长的诉求和学校的教育目标,有时候很难达成一致。

  浏览了网友们的评论,我觉得,有一种对学校教育的“仇恨”正在网络上蔓延。当然,这种“仇恨”情结与长久以来我们对国内“应试教育”的批判氛围分不开,导致一提到教育和学校,动不动就上升到对“中国式教育”的挞伐,最终得出“把孩子送到国外”这样简单的论调。

  可以说,各国教育都存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冲突,根本在于教师和家长教育理念的不同。在美国也不例外,《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的作者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今年3月曾在北京做过专场报告会,在谈到家长和教师有不同教育理念的时候,他说:“当然,我每次都很听家长的话。但是在我的教室,就必须按照我的原则来做。举一个例子,今天早上给大家讲了一下教室里的制度,每一个家长都非常热爱我的金钱奖励制度,它教给学生怎么能够对自己的钱有责任感。但是有一年,有一个非常生气的家长找到我大吼大叫,他说金钱并不重要,他不希望他的孩子将来担心金钱。我说可以啊,这个孩子就没有参与金钱奖励制度的游戏。孩子来问我为什么这样做,我说我必须要听你妈的,你妈是我的老板。我从来不会和家长们争执,因为这件事情会浪费我的精力。”

  无论如何,网络上一边倒对学校教育的批判,以及各种简单式的推论与逻辑,只会助长公众对学校教育愈加地“仇恨”,增加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的“焦虑”,影响到孩子对这种冲突、困难的认知,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甚至做出无谓的反抗。这种“对立”并不能消弭、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相反,只会造成公众对学校教育和教师们的不信任。

  事实上,有很多思想如创造性教育、集体教育与个性教育、教育理想与教育方法之间的差距等,本身值得更深入探讨。毕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往往见仁见智,并没有统一答案,至于教育方法上的分歧,也可以在教师和家长持续的互动与沟通中达成妥协。

  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模式发生矛盾时,有积极适应者,也有消极适应者。适应能力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素质和教育目标,这个世界并没有绝对理想的教育环境,这不仅是对孩子而言,也是对家长的考验。

  往往,在舆论一边倒地批判教育的时候,那些在教学改革一线的教师的心声,却不被“主流媒体”传播,属于“沉默的大多数”。这种一边倒的“仇恨”情绪,只会破坏舆论生态的平衡,造成家长与教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紧张关系。与单纯批判相比,更需要的是不同角度、有建设性的意见。(胡波)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