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教体办办公室内,因孩子是外地户口,无法入学,3名母亲骑坐窗台意欲跳楼。消防、公安等人员利用谈判的时机强行将骑坐窗台近两小时的3名女子拉下。(《新京报》8月29日)
这年头,对于各种“跳楼秀”,人们早已并不陌生,甚至都已显得麻木。不过,为了孩子上学,3名母亲竟然“骑上窗台”,以“跳楼”相逼,仍然不免令人唏嘘。
的确,理性的公民,当然应该体现在行为的理性上,相形之下,动辄以“跳楼”来达成自身的目的,显然无助于社会的理性健康发展。当一个人为了获得什么东西而以“跳楼”相逼,无论是出于怎样的考量,其实都已是对个人尊严的伤害。从这个角度来看,以“骑窗跳楼”为孩子争取学位,尽管初衷是为了孩子的受教育权益,其苦心孤诣也完全可以理解,但这一“骑窗跳楼”的行为,究竟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假如知晓自身学位的来自母亲的跳楼相逼,又会否伤及孩子的自尊?孩子的学位,通过“跳楼”来索要是否合宜,这事儿的确值得商榷。
不过,尽管挟“跳楼”以令“学位”,多少有些不妥。但是,对于无法入学的孩子的母亲来说,假如不是出于无奈,恐怕也不至于出此下策。的确,按照当下的学位分配规则,学位的确只是为户籍人口度身定制,定量供应的。既然如此,非户籍人口的适龄儿童,学位自然不是为他们准备的。当然,没有户籍,也并不意味着通向学位之路一定是死路一条。现实中,没有户籍,但可以通过交赞助费,甚至通过花钱买学位的,其实相当普遍。社会上“XX万元一个学位”的传言,更是加深了公众对于学位分配机制的不信任感。
不仅如此,对于外地户籍人口而言,假如家里的孩子仅仅因为户籍而连教育机会都要失去,这与其说是一种通行的规则,毋宁说更是一种普遍的不公。这个时候,既改变不了户籍,又掏不出那么多赞助费的母亲,为了不让孩子失学,“骑窗跳楼”求学位,的确也是无奈之选。而对于这部分家庭的诉求,显然不能因其追逐学位方式的极端便认为不合理。
事实上,“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不仅本该是教育部门的基本承诺,适龄孩子的“学位”,更是义务教育的法定权利,这一权利根本不应有其他包括户籍在内的条件限制。而任何公共权利的获得,其实根本不应由本该享有这一权利的公众去“骑窗跳楼”相逼,相反,没能保障公共权利,兑现公共服务承诺的部门,倒是更应道歉并被追责。
一言以蔽之,义务教育的“学位”,竟然需要“骑窗跳楼”才有望获得获得施舍,实在是一种悲哀。(武洁)